跑馬燈

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  歡迎來到 Angel Heart 部落格 更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將您天使般的見證分享出來 一起來傳揚上帝的愛 e mail : angel1041220@gmail.com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君王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蹟

祂拥有尊贵的地位,却出生於简陋的地方;祂贵为君王,却甘愿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衪处身社会低层,却令身在远方的博士长途跋涉去寻访祂。衪独特的身份和降生的经历乃是为你我而作,让我们一起寻索二千多年前,这位独特君王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蹟。

為執政掌權者禱告

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第二章中,勸人要為萬人禱告,尤其為君王和執政掌權者。
今天可以這樣來禱告,奉主的名,祝福國家的總統、副總統、求主賜給他們屬天的智慧,治理國家,特別求主使他們有一顆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的心。雖然我們的總統(首相、在上位者,可提名禱告)還不認識你,但求祢在他們身邊興起基督徒幕僚,成為他們得力的幫助,使他們不作出任何得罪主的決定,讓我們的國家因此蒙福。阿們!(摘錄改編自為國家禱告31天)

「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5:14 )



禱告,要緊的是,按著神的心意求。當我們明白神的旨意,我們的祈求,會被神聆聽,並且神會來回應。
邀請你安靜等候神、聆聽主的聲音,進入祂的同在與安息。「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5:14 )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聖誕「樹」】

當你把聖誕樹裝飾好時 你必須要記得還有另外一棵樹 你所裝飾的棵樹不能賜給你生命 但另外一棵樹卻是生命之源的樹 聖誕節的故事是關於另外那一棵樹 是關乎被掛在木頭上的那一位 是他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 好讓我們得著豐盛並且永遠的生命

《聖誕禮物:一個真正的聖誕故事 》約翰麥克阿瑟

聖誕節並非只是牧羊人啊、博士啊、馬槽啊、兩個人、與小嬰孩而已。那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故事,應該是一個描述慈愛的上帝如何救贖罪人的神聖事蹟的故事。

將臨期

在西方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日,便開始每週日慶祝耶穌誕生的習俗,這一段時間稱為「將臨期」。
有什麼經文適合聖誕節呢? 可以選擇幾節經文送給親友,並祝福他們能遇見耶穌!
1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加福音2:10)
2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以賽亞書7:14)
3 他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
4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5 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書9:6)

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以賽亞書26:3 )

你是否覺得認識主耶穌常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平安,讓混亂徬徨的心得到安慰。如果你自己或是身邊有人處在不平靜的環境內,試試尋求主耶穌,讓耶穌保守你,聖靈引導你,神的話堅固你。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信心 不是感覺 不是眼見 不是理由
乃是在神的話語上抓住神~(伊文思)
焦急的開始就是信心的結束
信心的開始就是焦急的結束~(莫勒)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藝術家必須彼此原諒: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小故事

這是前人的一個小故事。
傳說達文西大師在一次藝術家的聚會中,對雕刻家「嗆聲」說:
「雕刻是機械呆板的工作,沒有多少智力,卻需花費許多苦力,
而且每天從頭到腳都是粉塵,像水泥工與油漆匠一樣,骯髒不堪。」
米開朗基羅也出席了這場盛會,因此他深深地被刺痛,並且備感屈辱,
回家以後居然開始失眠,有一段時間都不能好好地創作
但他不久便換上一種積極的態度,接受了教堂天頂畫的工作,
並且花了四年時間完成這個浩大壯觀的作品。
由於長期仰臉作畫,他的頸椎甚至變形了,可見他是用生命在完成作品。
這幅曠世巨作一出,立刻引起世人的讚嘆。
達文西也親自走到米開朗基羅面前,向他道歉說:
「請原諒我當年的出言不遜,我為自己狂傲卑劣的發言向你道歉。」
米開朗基羅握住他的手說:「藝術家必須互相原諒彼此的過錯。」

我們說話時要盡量考量到別人的感受,
尤其基督徒,講話不要那麼快,要聽聽裡面基督怎麼說,他才是當家的。
當我們知道得罪了人,也要勇敢地道歉,不要讓人際關係越過越窄。
說話直率固然是很有個性,但勇於改正自己卻是更難能可貴的。
至於被得罪的人也要海量一點,不是消極退後或誓不兩立,
而是把悲憤痛苦轉化為向上的力量,並且赦免對方,讓彼此都海闊天空。
「製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 5:9)
(改寫自蕭正儀姊妹《迎向明天的幸福劇本》)

為何我們有堅定的信仰 還是會遭遇磨難?

哦..受試煉的人們!神正在訓練你們諸般的德行。有許多德行..必須在試煉中才會彰顯..你們的信心在夏天不會像在冬天那麼大而明顯。愛心好像螢火蟲一般..非在黑夜的環境中..發不出明亮的光來。盼望好像星一般..在順利的日光下是看不見什麼的..唯有在不幸的黑夜..才會照亮出美麗的光彩來。所有的苦難都是寶石匣內所襯的黑絨..為要叫寶石~我們的德行~顯得更為美麗。
(荒漠甘泉)

你的門閂是銅的鐵的 你的日子如何 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申命記 33章25節)

我們常關心未來的日子..生怕力量不夠..因此常為遙遠的未來懷憂。豈知神應許我們..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力量是為著生活..力量也是為著爭戰..但感謝主..不論生活也好..爭戰也好..神要供給我們一切的需要好叫我們在世的日子..生活得以安定..爭戰得以得勝..顯出神自己的榮耀!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掀開以色列聖墓教堂內、耶穌墳墓上端石板 考古學家盼解基督墳墓千古之謎













聖墓教堂被視為是基督教當今最令人崇敬的景點之一,除了認為此處是安置耶穌屍體的墳墓所在,很多人相信此處也是耶穌被釘十架的地點。
「這必將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科學分析,但我們終將得以看見傳統認為放置基督屍體的那塊岩石地面。」負責翻修工作的考古學家弗瑞德里克.海伯持(Fredrik Hiebert)表示。
近日,一群考古修復人員正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進行為期9個月的翻修暨研究工作,欲揭開那塊被稱為「耶穌基督安息石板」的奧秘。
一般認為耶穌基督被釘十架、安置其屍體的墳墓,即在現今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內,就在近日,據信是「放置耶穌屍體的石板」上方的大理石板已被掀開,這可是200年來的第一次。
歷經2百年來,科學家首次有機會揭開並目睹傳統上被認為是耶基督墳墓所在、聖墓教堂的耶穌安葬處岩石地面。自西元1555年起,甚至還要更早些,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聖墓教堂內的耶穌墳墓上方,即已遭大理石板覆蓋著。












考古學家盼藉此次翻修,藉高科技研究該墓室形式,以及其演變成為朝聖焦點的歷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根據國家地理頻道的報導,專家們現在正著手翻修「安置耶穌屍體」的墳墓,他們也一併移走了一塊至少自1555年起即封住該岩石地面的大理石板。
「該大理石板下方所擁有的填充物數量令人嘆為觀止!」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駐地考古學家弗瑞德里克.海伯持(Fredrik Hiebert)表示,這項研究將需耗費一段長時間的科學分析,「但最終必得見這塊傳統上認為是安置耶穌屍體的原始岩石地面。」
聖墓教堂被視為是基督教當今最令人崇敬的景點之一,很多人相信這裡也是耶穌被釘十架的地點。卻因過去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教會等幾個基督教教派之間的關係緊張,致拖延了聖墓教堂維修工作,以色列政府因擔心年久失修的建物倒塌、危害安全,先前已暫時關閉該座教堂。
如今,這些宗派終於達成協議,進行為期9個月的修復工作。
此次揭開耶穌安息的石板床,使研究人員得著史無前例的機會,研究這處被基督教視為最神聖景點的原始地面。科學家藉著分析原始岩石,不只可對該墓室形式有較佳認識,也能更多理解:自西元326年開始,經羅馬帝國康士坦丁大帝母親海倫娜首次確認後,此處如何演變成為朝聖焦點的歷程。
「我們正值恢復墳墓石室的關鍵時刻。」帶領雅典國家科技大學團隊進行翻修的安東尼奧.莫洛波羅(Antonia Moropoulou)表示,其所運用的技術可以將這獨特的紀念地點記錄下來,可使全世界所有人彷如置身基督墳墓中,共同研究此發現。
國家地理頻道將在11月「探險家」(Explorer)節目中,插播此次考古人員在聖墓教堂內的翻修作業。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追溯亞倫大祭司家族























按聖經記載,大祭司供職時,須穿上聖服,包括胸牌、以弗得、外袍、內袍、 冠冕和腰帶,摩西的哥哥亞倫是上帝所設立的第一位大祭司,並且只有亞倫的後裔才有資格成為祭司。 
《聖經》希伯來書說到,耶穌是蒙神所召的大祭司,像亞倫一樣(來5:4),並且他是長遠活著,能施行拯救的君尊大祭司。只是祂並非出自舊約上帝所吩咐的祭司家族—利未支派,而是出自君王猶大支派。大祭司是以色列最高的宗教領袖,和所有祭司一樣,只有亞倫的後裔才能擔任,而亞倫就是上帝設立的第一位大祭司。
按聖經記載,大祭司供職時,必須穿上聖服,包括胸牌、以弗得、外袍、內袍、 冠冕和腰帶,其要傳達神的話語、教導律法、主持獻祭,及執行各項會幕工作、為百姓祝福,還要親自執行每年第7個月初十的贖罪日獻祭工作,每年也唯有這天,大祭司可進入到至聖所,代表所有以色列民向聖潔的上帝獻祭。
現在,科學家已找到可追溯到聖經中第一位大祭司(The High Kohen)-亞倫的基因,以此用來區分當今猶太族群中,有哪些人帶著祭司血統。
以色列祭司的位份是「世襲制」,由父親傳承給兒子。據《出埃及記》28章1節記載,大祭司緣始於亞倫。西元前586年第1聖殿、及西元70年第2聖殿分別被毀後,祭司家族因而流散2千多年,但現代科學已可證明聖經祭司體系中擁有基因的證據。藉著完整保存祭司血統的基因證據,可臆測當「第3聖殿」有朝一日被建造起來時,當代的祭司將完全有資格主持聖壇的禮儀與儀式。
歷史中第一位大祭司亞倫,是摩西的哥哥,被上帝揀選成為大祭司,他死後,由四子接續大祭司的位份。雖然大祭司擁有各種的榮譽,但他們在以色列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且不允許迎娶離過婚或歸信以色列神的女子,他們也禁止接觸死屍,不可進入墳場。然而,這個位份也為他們帶來一些利益,例如可以分取什一奉獻。
猶太人口有5%具亞倫大祭司DNA
遺傳學家已驗證出當代擁有祭司血統的一群人,與生活在3千年前聖經人物亞倫之間的關聯性。人口統計學研究顯示,擁有祭司血統的人,大約佔全部猶太人口的5%。
根據猶太律法,猶太身份的認定是由母親的宗教所決定,但祭司頭銜與支派身份,是由父親決定。因此,利未人或祭司頭銜是父傳子,基因要由Y染色體決定,因為它遺傳自父親。
自遺傳基因來看,女人擁有2個X染色體,每個X染色體都自父母遺傳而來,男人則自母親遺傳1個X染色體,自父親遺傳1個Y染色體,因此,所有祭司按理都幾乎擁有相同的「Y染色體」。
科學家研究發現,德裔與西班牙裔猶太人社群中的基因,大約在西元1千年左右分流,原因是基因突變,因此科學家置入1個原始祭司—即3,300百年前,他們第一位共同祭司祖先的時間表,使其得以巧妙符合聖經第一個祭司家族生存時期的參數。
近年來,有些以色列人正籌辦建造第3聖殿,各項事宜已在進行中,他們預備先把聖殿內部的一切器皿準備好,再來蓋造建築物。據說目前已有逾5百位利未人,在以色列的拉比學校接受祭司獻祭的訓練。
關於第3聖殿的爭議很多,然而,正如數百位猶太祭司在安息年後的住棚節第3天,都會聚集在西牆,以流傳數千年的傳統,為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祝福,科學家如今也證明了猶太祭司家族傳奇,它以乎顯明:祭司們在這裡,並且預備開始做工了。
耶穌曾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祂為救贖世人的罪,降生、受死、埋葬,第3天復活、升天,並且永遠活著,為我們代求。正如希伯來書4章14節所云:「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聖殿機構 (The Temple Institute)聖殿旅客中心,盼望有朝一日得以看到在聖殿山重建第3聖殿。



一幅畫,一段歷史

傑洛姆(Jean-Leon Gerome,1824-1904年),法國畫家,「歷史題材大師」。他的作品,主要是歷史題材,希臘神話,東方故事等,他還是一個雕刻家。傑洛姆的很多作品,幾乎都是歷史教材。他的時代,也是所謂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時代。產生如此絢麗文化的民族,到底是比滿清先進還是落後,自不待言。




《錫諾普的第歐根尼》(Diogenes of Sinope,公元前412-323年),希 臘哲學家,犬儒派代表人物,「曾經公開譏諷過亞歷山大大帝而活下來的 少數幾個人之一」:據說,第歐根尼正在曬太陽,亞歷山大大帝來拜訪他 ,問他需要什麼。第歐根尼懶懶地答道:「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大帝後來感嘆說:「我如果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意是第歐根尼。」因為仰慕他的學識,「希臘收費最昂貴的妓女」芙裡尼「免費獻身給第歐根尼」。歷史記載:這位哲學家常年住在街頭的一個大木桶裡。 





《向凱撒致敬》(Ave Caesar Morituri te Salutant),這句著名的拉丁成語的完整意思是:Hail, Emperor, those who are about to die salute you(致敬,皇帝,我們這些願意戰死的人讚美你),描述殺死了對手們的一群角鬥士在向凱撒致敬。羅馬帝國第一個獨裁者凱撒大帝的功績在於:「他曾經與300萬人作戰,殺死了100萬人,俘虜了100萬人」,所以羅馬人擁戴他成為終身執政官(獨裁者)。






《角鬥士》(Pollice Verso),作品的拉丁語名稱原意是「拇指向下」。羅馬時代,競技場的角鬥中,如果觀眾拇指向下,戰勝者就會把戰敗者殺死,如果觀眾拇指朝上,戰勝者就會饒恕戰敗者。這是一種殘忍刺激的遊戲,「僅在羅馬大競技場一個場地,500年裡累計死亡約70萬人」。這幅作品非常有名:瘋狂的觀眾們紛紛拇指向下,要求殺死戰敗者。「正是受到這幅作品的啟發」,2000年好萊塢拍攝了電影《角鬥士》,獲得多項大獎,包括5項奧斯卡獎。 






《基督殉道者最後的祈禱》(The Christian Martyrs Last Prayer), 描述了羅馬帝國殘酷鎮壓基督教徒的情景:競技場周圍的柱子上,左邊是遭受火刑的基督徒,右邊是十字架處死的基督徒,中間的一群基督徒則將被猛獸撕碎。這些史實,都有記載。但是,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本文的作品都是傑洛姆的作品,只有上面的這幅作品是唯一的例外:西班牙畫家Ulpiano Checa的繪畫《Naumachia》,穿插在這裡的目的是佐證傑洛姆的作品的真實性。

Naumachia,這個詞沒有中文翻譯,意思是「從事海戰表演的角鬥士死囚犯」:羅馬帝國的競技表演「從兩人角鬥,兩隊人角鬥,人獸角鬥,一直發展到海戰表演」。規則與普通角鬥類似:勝者生敗者亡,「野獸絕大部分被鬥死為止」。幾個例子如次:凱撒大帝舉行過6000死囚犯的海戰表演,圖拉真皇帝在位期間鬥死過9000頭野獸。最大一次表演是慶祝羅馬大競技場(Colosseum,世界文化遺產)建成的公元80年:「狂歡持續了100天,死亡囚犯1萬多人,死亡野獸9000餘頭」。





《凱撒之死》(The Death of Caesar)。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44年),羅馬帝國最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西方公認的「四大軍事天才」之一(漢尼拔,亞歷山大,凱撒,拿破侖)。他征服了法國,攻占了英國和德國以及北非很多地區,被選為終身執政官。為了避免他成為真正的獨裁者,元老院的60多人密謀,在元老院裡刺殺了他。但是,刺殺凱撒仍然沒能阻擋羅馬帝國從共和制變成帝制:他的侄子屋大維,掃清政敵,成為羅馬第一個皇帝。 後來,很多國家用他的名字「凱撒」作為皇帝稱號,凱撒成為帝王的代名詞,例如「沙皇」即凱撒的俄語音譯。




《(奧斯曼帝國的)希臘新軍-希臘青年正在改信穆斯林-年輕的希臘人在清真寺裡》(Greek Janissaries-Greek youths who are being converted to Islam-Young Greeks at the Mosque )。這幅作品的原名就是這麼長:Janissaries意為「新戰士」。奧斯曼帝國在占領歐洲南部地區時,將一些孩子從小組織起來,訓練成「戰鬥力特別強」的禁衛軍和常備軍,控制這些孩子的辦法之一就是「洗腦」:首先改變他們的信仰,使他們成為穆斯林。




《XX的墓》(The Tomb of Hazrat Imam Hisain Allahis Salam),阿拉伯人,並非一個種族,而是通過伊斯蘭教而形成的一個「民族」,正如猶太教造就了猶太民族一樣。伊斯蘭教實施的「宗教和行政合一」的領袖或者頭領的頭銜通常都很長,具體含義或者查不清楚,或者說法不一。




《一場化裝舞會後的決鬥》(Duel After a Masquerade Ball),決鬥是11-20世紀西方社會的一種「雙方約定的解決爭端」的方式,在兩個人之間進行,決鬥結果不涉及司法,例如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就是決鬥中死亡的。後來,各國立法禁止決鬥。決鬥的武器可以是刀劍或者槍。

掀開以色列聖墓教堂內、耶穌墳墓上端石板 考古學家盼解基督墳墓千古之謎


聖墓教堂被視為是基督教當今最令人崇敬的景點之一,除了認為此處是安置耶穌屍體的墳墓所在,很多人相信此處也是耶穌被釘十架的地點
近日,一群考古修復人員正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進行為期9個月的翻修暨研究工作,欲揭開那塊被稱為「耶穌基督安息石板」的奧秘。
一般認為耶穌基督被釘十架、安置其屍體的墳墓,即在現今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內,就在近日,據信是「放置耶穌屍體的石板」上方的大理石板已被掀開,這可是200年來的第一次。
歷經2百年來,科學家首次有機會揭開並目睹傳統上被認為是耶基督墳墓所在、聖墓教堂的耶穌安葬處岩石地面。自西元1555年起,甚至還要更早些,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聖墓教堂內的耶穌墳墓上方,即已遭大理石板覆蓋著。


考古學家盼藉此次翻修,藉高科技研究該墓室形式,以及其演變成為朝聖焦點的歷程
根據國家地理頻道的報導,專家們現在正著手翻修「安置耶穌屍體」的墳墓,他們也一併移走了一塊至少自1555年起即封住該岩石地面的大理石板。
「該大理石板下方所擁有的填充物數量令人嘆為觀止!」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駐地考古學家弗瑞德里克.海伯持(Fredrik Hiebert)表示,這項研究將需耗費一段長時間的科學分析,「但最終必得見這塊傳統上認為是安置耶穌屍體的原始岩石地面。」
聖墓教堂被視為是基督教當今最令人崇敬的景點之一,很多人相信這裡也是耶穌被釘十架的地點。卻因過去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教會等幾個基督教教派之間的關係緊張,致拖延了聖墓教堂維修工作,以色列政府因擔心年久失修的建物倒塌、危害安全,先前已暫時關閉該座教堂。
如今,這些宗派終於達成協議,進行為期9個月的修復工作。
此次揭開耶穌安息的石板床,使研究人員得著史無前例的機會,研究這處被基督教視為最神聖景點的原始地面。科學家藉著分析原始岩石,不只可對該墓室形式有較佳認識,也能更多理解:自西元326年開始,經羅馬帝國康士坦丁大帝母親海倫娜首次確認後,此處如何演變成為朝聖焦點的歷程。
「我們正值恢復墳墓石室的關鍵時刻。」帶領雅典國家科技大學團隊進行翻修的安東尼奧.莫洛波羅(Antonia Moropoulou)表示,其所運用的技術可以將這獨特的紀念地點記錄下來,可使全世界所有人彷如置身基督墳墓中,共同研究此發現。
感謝借  分享於: 國家地理頻道「探險家」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聖經中衣裳繸子的含義

無論是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還是在猶太人的會堂,你總會看到這樣一副畫面:一些猶太人頭上蓋着一條長長的白色披肩在禱告或讀經。這種披肩就是猶太人的禱告披肩,希伯來文稱為“Tallit”。它的最獨特之處就是,它的四角有四個繸子。這四個繸子可不是普通的繸子,它們是按照當年神所吩咐摩西的樣式(民數記 15:37-41)而製成的,至今已有大約3400多年的歷史。雖然這些繸子表面上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它們的存在卻是帶有極大的意義。
在民數記15:37-40和申命記22:12這樣記載:
「37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38「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 39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 40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上帝。」」(民數記15:37-40)
「你要在所披的外衣上四圍做繸子。」(申命記22:12)
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人在他們的衣服四角做繸子,然後每天穿在身上,目的是要提醒他們神的一切命令,好叫他們謹守遵行。他們每天所做所為,都要有這繸子相伴。這是表示神的命令不可離開他們的日常生活,總要作為他們的生活準則。
“繸子”的希伯來文是“tzitzit”。它的希伯來文數值是600。每個繸子都是由5個雙結和8根線組成,總共13個元素。加上600,就是613。這正是象徵著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百姓遵守的所有613條律例和典章。
在每個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這喻表以色列百姓在神的眼中是極為尊貴的。因為 在當時,藍色是極其稀有,非常貴重。只有皇室和貴族人才能買的起。在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來表示以色列百姓是被分別為聖,是屬神的,有神尊貴的形象。
在舊約和耶穌時代,這帶有繸子的衣服很像現代猶太人所用的禱告披肩 。古代帶有繸子的衣服,是一塊很大的長方形布,通常是由羊毛織成的,用來當做外衣每天批在身上。也用來在禱告讀經時,批在頭上。但比起現代猶太人的禱告披肩,古代的更大,更長些。
雖然現代的猶太人平時已經沒有再穿帶有繸子的外衣了,但是今日傳統的猶太人平時還是穿著一件佩有繸子的裡衣。這裡衣四角也是有四個繸子。平時,他們會特別把這四個繸子放在褲子的外面,好讓自己可以看的見,並以此來提醒自己去遵行神的律例。
穿著這帶有繸子的衣服,除了為提醒自己要遵守神的律例外,它還代表著一個人的權柄和地位。
在撒母耳記上15:26-28這樣記載:
「26撒母耳對掃羅說:「我不同你回去;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 27撒母耳轉身要走,掃羅就扯住他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撕斷了。 28撒母耳對他說:「如此,今日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將這國賜與比你更好的人。」」(撒上15:26-28)
這裡記載了掃羅在違背神的命令之後,神藉著撒母耳的口告訴他,神已厭棄他作王。當撒母耳要走時,掃羅就扯斷了撒母耳的外袍衣襟。在舊約和耶穌的時代,以色列人在公眾面前所穿的外袍都是帶有繸子的外衣。這裡撒母耳所穿的正是這種外袍。掃羅撕斷撒母耳帶有繸子的外袍衣襟,正喻表掃羅的王國將會與他斷絕,並賜給別人。
後來,掃羅去追殺大衛,在路上去了一個洞裡大解。結果,大衛和他的人也藏在洞的深處。
「4…大衛就起來,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 5隨後大衛心中自責,因為割下掃羅的衣襟; 6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24:4-6)
大衛“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代表他奪取了掃羅國王的權柄和地位。大衛隨後心中自責,因為他知道他所割下的,不僅僅是掃羅外袍的衣襟而已,而是代表掃羅王位的衣襟繸子。這意味著他奪取了掃羅的王位。作為合神心意的僕人,大衛知道自己不應該這麼作,而是應該讓神自己來處置他的受膏者。
從這裡可以清楚的瞭解,掃羅身上的外袍繸子是代表著他國王的地位和權柄。在新約時代,耶穌平時出去傳道服事時,也是遵照摩西的律例,身上穿的是四角帶繸子的外衣。這繸子代表了主耶穌神兒子的位份和權柄。在瑪拉基書這樣記載:
「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瑪拉基書 4:2)
這裡的“光線”英文King James 版本翻譯成“Wings”,意為“翅膀”。原希伯來文是“Kanaph”,意思是翅膀、末端、邊緣、角邊等。在以色列的傳統裡,把禱告披肩蓋在頭上,然後把雙手向外伸張開,就形成了翅膀的樣式。因此,禱告披肩也常被稱為“翅膀”。
在這裡的“公義的日頭”喻表著耶穌,祂的“翅膀”也就是祂的禱告披肩或帶有繸子的外衣,是 “有醫治之能”。傳統猶太人認為,就是在這句話的應許中,血漏的婦人帶著信心摸了耶穌的衣裳繸子。
「20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 21因為她心裏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 22耶穌轉過來,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從那時候,女人就痊癒了。」(太9:20-22)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作你們的神。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民數記15:41)
這位患血漏的婦人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也就是民數記15:41所指的神,她更是聽說過瑪拉基書 4:2醫治的應許。而這醫治能力的接觸點就是耶穌的衣裳繸子。因為這繸子代表了耶穌的權柄和地位。帶著這得醫治的信心,她擠進人群,摸耶穌的衣裳繸子。頓時,有能力從耶穌身上出去,進入婦人的身體。就在那一刻,她得到了醫治。
消息傳開後,耶穌到哪裡,那裡的人就把所有的病人帶來,要求摸耶穌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都得了醫治。
「34他們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 35那裏的人一認出是耶穌,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裏, 36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可14:34-36)
將來當榮耀的君王主耶穌再來審判時,祂也可能是穿著帶繸子的外衣-“Tallit”。在啓示錄19:11-16這樣記載:
「11我觀看,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判,爭戰,都按著公義。 12他的眼睛如火焰,他頭上戴著許多冠冕;又有寫著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 13他穿著濺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稱為上帝之道。 14在天上的眾軍騎著白馬,穿著細麻衣,又白又潔,跟隨他。 … 16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寫著說:「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啓19:11-16)
這段經文裡提到了耶穌的四個名字: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上帝之道,還有一個只有祂自己知道的名字。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四個名字是被寫在祂的衣服上,而且按照神的律例,這衣服的四角是帶有繸子的。因為耶穌是遵行神的律例的。天地都要廢去,但神的話卻不能廢去。(太24:35)
另外,在利未記19:28記載「也不可在身上刺花紋。我是耶和華。」既然神的話是永不改變的,主耶穌肯定是不會違背祂自己的話語。所以,一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的大腿上並不會寫著名字,而是寫在祂的衣服或繸子上。當耶穌騎在馬上時,這衣服的角邊以及繸子剛好是落在大腿上。所以才看到大腿上的兩個名字。
從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在他們的衣服上佩帶繸子,一直到今日,已經有3400多年的歷史,但是神的命令卻沒有被廢除,以色列人今日仍然穿帶有繸子的裡衣。在會堂禱告讀經時,他們就用禱告披肩來遮蓋自己的頭,來表示藏在至高者的隱秘處(詩91:1),與神親近。雖然我們不是以色列人,也不需要披著禱告披肩來禱告,但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每天謹守遵行神的話語,如同以色列人穿著帶繸子的裡衣一般。從神話語的啓示中,我們才能真知道、真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耶穌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很多人嘗試用別的方式來尋求神,有些想用道德重整,有些想用教育改革,有些想靠著善行。但人的罪若得不到解決,沒有辦法來到這位聖潔的神面前;這也是為什麼耶穌必須降生在世界,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而死;祂必須在十字架上,承受神對罪惡的刑罰。當主在十字架上承受罪惡的刑罰,我們就能從罪的捆綁中得到釋放。主也必須從死裡復活,因為當祂死裡復活,就證實祂的確勝過死亡與陰間的權柄。耶穌要成為你我的道路、真理、生命。這不是似是而非的道理,我們讀神的話應當謹慎,憑信心來領受,祂的真理就能叫我們得到自由。(摘錄自每日靈修日誌第222天)

夕陽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林君儀(教師)
去年七月伊斯坦堡之旅的最後一天早上,我們來到高大寬敞、軒昂而呈弧形的圓頂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有人說:若要選出一個建築物最能代表伊斯坦堡或土耳其的,那實在非聖索菲亞大教堂莫屬了!
聖索菲亞大教堂約建於六世紀,歷經千年不墜,整個建築宏偉又古樸,是當時最大建築物,也是最能展現希臘東正教榮耀及東羅馬帝國勢力的教堂。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處處顯出古老的痕跡,兩扇厚重、高大刻花木門及樓層的通道,在在提醒我到了一個千年古蹟。
拜占庭帝國代表教堂
首先來到一樓大堂參觀,當我抬頭仰望時,便看見在至高圓頂上方《聖母子》圖像,馬利亞正端坐懷抱著耶穌,彷彿兩人臨格此地。繪製在圓頂壁上的圖極有立體感,一仰頭便見畫中主角注視著你,也容易被這幅圖震撼。圖像下方有幾扇窗,再下方是幾扇圓拱形的彩飾玻璃,當光自窗外射入,亮的人無法睜眼直視,一種自然形成的神聖氛圍,彷彿神的光臨到所有瞻仰的人。一直覺得不可思議,這幅畫在歷史的動盪中存留,未被破壞,透過畫像又繼續對世人訴說那聖嬰基督便是彌賽亞,祂將是眾人所仰望的對象。
這座西元562年建成的拜占庭教堂,曾是許多基督徒川流不息進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至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下被稱為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堡,他們的領袖蘇丹隨即宣布三天後要在聖所舉行伊斯蘭教的禮拜。當時士兵拿著灰泥塗抹掉聖像的臉,再把寫著真主阿拉的大圓盤蓋住東正教的圖騰,因此大教堂內存有巨型蘇丹印璽及阿拉伯文字牌匾。
今天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人,絕大多數是想看耶穌基督和聖母壁畫而來。教堂的圓頂穹窿如天圓地方一樣,上帝無處不臨在;在被改建為清真寺之前,大圓頂內部應該是畫滿全能的基督壁畫。儘管教堂一再改建,然而從世界各地來的遊客仍舊來此瞻仰敬拜;馬利亞形像雍容慈和,耶穌之容聰明智慧,那圖畫令所有遊客不斷抬頭仰望。
在一樓留連瞻仰,看到45噸水晶燈及充滿拜占庭文化特點的圖案壁畫,很有中世紀的味道。再到二樓參觀,有《向聖母獻上聖索菲亞》、《基督與佐伊女皇帝夫婦》、《全能的基督》等壁畫。
默想基督 與主相遇
在《向聖母獻上聖索菲亞》圖畫中,馬利亞懷抱基督,位於整幅畫的中央,仔細寧神注視發現馬利亞穿著藍色外袍,顯得寧靜而智慧,整個人彷彿只為那嬰孩而存在;而懷中小孩發光的面容,穿著金色外袍,雖是嬰孩卻似有成人穎悟的聰慧,頭上的光圈、臉上的光芒正說明他是萬代君王、世界救主、所有智慧的原始和終末。
《基督與佐伊女皇帝夫婦》是一幅黃金鑲嵌壁畫,雖已年代久遠卻仍顏色鮮豔。圖正中的基督面容莊嚴,右手的拇指與食指相扣而舉起,威儀莊嚴;左手拿著聖言之書,彷彿在說教訓誨一般,兩旁坐著佐伊女皇帝夫婦恭敬聆聽,雙手捧著寶物欲獻給基督,這幅畫彷彿在告訴人們聖言降生成人,基督道成肉身,每人都應傾盡所有獻上,正如路加福音一章46節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而最令我感動是《全能基督》,位於角落殘破斑駁的這幅畫,遊人焦點多落在基督的面容上,其實畫幅兩旁還有二人,一為使徒一為女性,兩人恭敬垂首。這幅畫在當年穆斯林入主聖索菲亞時給破壞了,現在壁上人身已不完全,但基督悲憫的臉容仍完整,與之對望,更多明白:主早知道內心意念及我的軟弱,卻也一次兩次的原諒我的過錯。我似乎看見主基督從至高寶座下來,走到我面前對我說:「到我這裏來,我必使你得安息。」這幅畫使人有遇見基督的感覺。
莊嚴崇隆的教堂內還有好多壁畫或被封住、或銷蝕只剩一角,雖僅只這幾幅畫,卻已讓人感到基督呈現眼前,祂是把光從黑暗中分開的那道光,是黑暗不能戰勝的光明,是光照萬民的真光。是的,祂一直充滿悲憫地凝視著在受苦中生活的人們。從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遊客,必從這些畫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啜飲土耳其咖啡 回味無窮
集合時間將近,教堂遊人正熾,我卻不捨離去,坐在一樓臺邊仰頭托腮對著那幅《聖母子像》默默凝視;再到二樓一一迴望逡巡每幅圖像。人潮洶湧,我不必站在畫前,卻知主已見到我,正如當年耶穌見到稅吏撒該在桑樹上一樣。和團員碰頭後心中充滿感恩,領受極多恩福,當天不僅仰觀一座巍峨宏偉大教堂,並且遇見救主基督。
下午前往參觀地下水宮,是從前古羅馬地下蓄水宮殿。水宮本該是一片幽暗,但卻有悠揚音樂和迷茫閃爍的水光倒影,是利用三百多根科林斯式的大石柱及燈光營造出神秘氛圍。水宮夏天涼爽已極,走在殿中滿面生風。走累了,和同伴在茶飲小棧歇息,點了一杯土耳其咖啡,驚喜於袖珍咖啡香醇又濃郁,杯底且有咖啡渣,令人回味無窮。
遊帝國皇宮 代求土地平安
最後來到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Palace)。皇宮苑囿,花木蔥蘢,玫瑰處處,是四百多年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者所居住的地方,收藏許多王室珍寶。皇宮位於山丘上,三面環海,視野良好。走了許久,一行人都坐在花臺面對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海水湯湯,群鷗飛舞,凝望著茫茫碧波,心中也興起了莫名淡淡哀愁,為伊斯坦堡的身世。
伊斯坦堡,古名君士坦丁堡,位於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交會點,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面對場。而今伊斯坦堡有如文藝復興之前的古羅馬,一座衰老頹廢的城市,掩沒於鄂圖曼帝國遺蹟的餘燼之中。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中曾用「廢墟」與「呼愁」兩個詞來稱呼伊斯坦堡。他說伊斯坦堡是歷史的廢墟也是文明的廢墟;稱呼伊斯坦堡「呼愁」代表心靈深處的失落感,它讓人陷落在憂傷之中,也帶領人進入詩意的人生氛圍。「假使這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損失、傷感和貧困,博斯普魯斯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帕慕克說。
千餘年來,伊斯坦堡的力量來自眼前的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馬爾馬拉海三面環繞的水域,帶給伊斯坦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定位。城市變遷,但博斯普魯斯不變的同時也默默擁抱歐亞大陸。夕陽斜照,夏日的傍晚,暈黃染紅的天空與黑色神秘的博斯普魯斯連在一起,海水濺起浪花。坐在石墩看著海濤起伏不定,感受到海水有節奏的律動及亙古不變。彷彿帕慕克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隨時都漫步在博斯普魯斯沿岸。」是的,坐在千年輝煌的宮苑看落日餘暉、凝視一片海域並嗅聞空氣中花香,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過不去呢?
海水湯湯、碧波蕩蕩,和來時沒有兩樣,我的心中卻飽含著什麼,這趟教堂之行真令人興奮;在羅馬文明之後基督教文明遍布整個小亞細亞,許多聖經記載的地點都座落於小亞細亞這塊土地上,而聖索菲亞的美麗卻也令我遺憾。基督教與穆斯林的長期衝突令人深感不安,相信平安總有一天到來,和諧與安寧相親,主神將榮耀自己的名,祂所造的萬民都要來敬拜祂,「主啊!願你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博斯普魯斯海峽

大陸會友在加拿大打造全尺寸諾亞方舟 開發第2座聖經主題公園、4年完工










繼大陸瀋陽郊區之後,大陸商人孫文清將在加拿大穆斯喬日落墓園北面,打造另一座「聖經文化主題公園」(Holy Bible cultural theme park),完工後,園區將包括聖經所記載的全尺寸會幕及諾亞方舟在內;右圖為方舟示意圖。 (圖片來源/左,日落墓園;右,影像擷取自Huffpost Alberta)
加拿大政府薩斯喀徹溫省穆斯喬(Moose Jaw)市議會已於9月15日批准大陸商人申請的「聖經文化主題公園」(Holy Bible cultural theme park)開發案,完工後的園區將呈現聖經所記載的全尺寸會幕及諾亞方舟。
「這將成為一處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相信必可吸引全世界的人到此參觀。」管理該市「日落墓園」的馬爾克.拉霍爾(Marc L'Hoir)表示,據悉,該主題公園緊臨此墓園北區。
穆斯喬是加國薩斯喀徹溫省中南部工業小城,有一條橫貫公路經過該市,面積46.82平方公里,人口僅約3500人,其周邊有上百個小鎮和農場,適合退休居住、旅遊。
拉霍爾接受外媒專訪表示,這個理念的發想來自大陸商人孫文清,其兩年前已在大陸潘陽郊區打造了一座類似的主題公園。從事墓園事業的孫文清是「日落墓園」老闆的朋友,也是目前墓園北面土地的所有人,他自佛教徒歸信基督後,這座公園即成為其向全世界傳福音的一部份。
「你知道有多少人前往梵諦岡嗎?又有多少人走訪耶路撒冷的哭牆?」仔細思量後,他們即開始進行「聖經文化主題園區」開發案行銷計畫,穆斯喬深信,其必可成為旅遊勝地。



「這將成為一處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相信必可吸引全世界的人到此參觀。」除了傳福音及帶動觀光產業,日落墓園管理人拉霍爾也盼該聖經文化公園可為墓園帶來附加價值。 (圖片來源/影像擷取自Huffpost Alberta)
除了傳揚基督福音之外,因佔地2公頃的未來主題公園緊臨著墓園,拉霍爾滿心盼望該公園可成為受歡迎的景點,藉此提升墓園知名度、帶來商機,「盼望人們也考慮將親人葬在日落墓園裡」,因著該主題公園、增加人們選擇此墓園安葬親友的意願。
根據企畫案內容,園區內將打造全尺寸諾亞方舟複製品,其長136公尺、寬23公尺、高13公尺,預定內造3個樓層,包括1、2樓陳列並描繪方舟內的各式動物,3樓則作為播放耶穌生平的3D影像館。打造費用初估120萬美元,折合逾3800萬台幣。
除了巨形諾亞方舟之外,包括各式動物模型及聖經會幕都是「聖經文化主題公園」主場景,計畫自大陸派遣工人前來施工,估計完整工期4年,但部份設施完工後,可能會提早對外開放參觀。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聖經考古

分享於---聖經考古,愛恨交織                                   

過去幾個月太忙實在沒空寫文章,雖然常有靈感要寫一些短文,但總沒有意志力和時間將資料整理好,成為可上載的文章。

剛剛從以色列回來,心有感動想講一下考古和政治的問題。聖經考古或巴勒斯坦考古的獨特地方,就是這一門科目,特別與以巴政治連上複雜的關係。

以往認識不少對聖經考古有興趣的朋友,或研讀聖經考古的朋友,他們對考古的興趣十分濃厚,也對這門學問有非常多的認識,可是與這些朋友交往時,有時會感到他們只對考古感興趣,對以巴政治卻不多理會。我的問題是: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地,考古和政治不能分家

對我來說,在以巴衝突當中的聖經考古,真的又愛又恨。一方面,我認為聖經背景非常重要,考古對了解聖經內容和聖經詮釋非常有用,所以對考古有強烈興趣,我完全明白。但另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地,考古學實在充滿著政治性,很難將考古和政治兩者分家。對於現在擁有強權的猶太人來說,考古常常成為政治工具,趕絕本地的巴勒斯坦人。

舉個明顯例子,到過耶路撒冷的人大多去過大衛城,這地方是耶路撒冷歷史的起始,如果你在十九世紀時,來訪耶路撒冷的話,你問:「大衛城在那裡?」本地的人大可能會回答說:「大衛城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西面約帕門附近(即西山之上,後人誤以為是聖經中的錫安山)。」

但是過去150年聖經考古工作的努力,發現大衛城是在耶路撒冷的東山之上開始的,即現今的聖殿山以南較低的山頭。雖然地勢狹窄,但因為東山腳有基訓泉,這裡成了古人定居的好地方。

到訪現今的大衛城的遊客中心,看看考古發現、地理、說說聖經背景等等,均是非常寶貴。但是現在的大衛城考古公園是由財雄勢厚的猶太人組織Elad打理的,Elad的意思是 "To the City of David" (往大衛城去),考古公園裡面所展示的考古發現,多得不可勝數,價值寶貴,只要列舉幾個便足夠:

1:梯石結構 (stepped-stone structure):屬主前十二世紀鐵器時代,耶布斯人時期,是當時迦南地最大的人工結構
2:巨石結構 (large-stone structure):屬耶布斯人和大衛時期的巨大結構,可能是大衛宮殿所在,雖然這種宣稱極具爭議性
3:基訓泉護牆:屬青銅時代中期,即亞伯拉罕時代,保護著基訓泉的堅厚護牆
4:希西家水道:屬主前八世紀末時期,為防範亞述圍剿耶路撒冷建設的龐大水利工程


















                 (大衛城 Area G:梯石結構)














                      (巨石結構,其中一角落)













                     (巨石結構,其中一角落)
但是,大衛城公園之中一切展覽的安排,明顯表達著一個政治宣傳信息,就是猶太人(特別是大衛王)曾攻佔了耶路撒冷,所以這地是屬於猶太人,不屬於巴勒斯坦人。如果你細心留意一切的官方資料和介紹,你會察覺到,巴勒斯坦人在這地方的幾百年歷史,通通被略過和清洗了。對近代以巴衝突認識不多的遊客來說,到訪過大衛城考古公園之後,必會感到這個地方完全是猶太人的地方,一切考古歷史的發現表示著,以色列人在這裡定居的歷史,比較巴勒斯坦人遠古得多。

這正是聖經考古變成了政治工具,將某種族的地權放大,把另一種族的地權縮小。誰知道附近的巴勒斯坦人村落消彎(Silwan),經常受到以政策的威脅,本土的巴勒斯坦人漸漸被趕絕?作為基督徒,我實在不能苟同這種做法。我曾獨自探望過一個消彎原居民的家庭,與他們談話當中,感受到他們家園受趕絕威脅的無奈。














            (左面是消彎村,右面大衛城,之間為汲淪谷)
在大衛城的考古工作之中,每每考古的發現與以色列人遠古歷史有關,便被以政府或右翼極端分子用來作政治宣傳,成為facts on the ground。Fact on the ground的意思有點像中文的「先斬後奏」或「米已成炊」。Facts on the ground通常用來指在以巴衝突之中,以政府將猶太人殖民點建設在西岸的佔領區之中,霸佔土地,雖然猶太人殖民點在國際法律上是非法,但既然這些殖民點已成事實,米已成炊,便順理成章地以色列吞併(annexation)。這種的做法在以色列考古學之中,屢見不鮮。

討論以色列考古和政治之間很多,較全面的是Nadia Abu El-Haj所寫的Facts on the Ground: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and Territorial Self-Fashioning in Israeli Society。作者指出,聖經考古是以色列國家,特別是錫安主義者的「國家癖好」(national obsession),並詳細批判以色列考古和以色列殖民政治之間,有著不義的苟合。

討論到考古成為以殖民主義的政治工具,較短的文章可參Ahdaf Soueif在2010年5月26日在Guardian刊出的報導"The dig dividing Jerusalem"

如果你想知道考古怎樣成為政治工具,想知道巴勒斯坦人在消彎(Silwan)漸被趕絕的情況,我建議你到訪大衛城考古公園的同時,由大衛城公園入口向南走約一兩分鐘,你會在左方看到一個巴勒斯坦人的資訊中心,名為Wadi Hilweh Information Center - Silwan,他們十分歡迎旅客到訪,聽聽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和感受。














這就是我對聖經考古又愛又恨的地方。在以巴衝突之中搞考古,同時又堅持不將考古淪落成政治工具,尊重本土巴人家園,留意考古倫理(archaeological ethics)的做法不多,就我所知,Emek Shaveh 提供的資料相當寶貴,他們亦在大衛城和消彎提供導賞團,讓遊人了解在以巴衝突之中,考古學應有的角色。

在以巴衝突之中的聖經考古,真的又愛又恨。好了,發完牢騷。

後記(2015年1月8日):

今天讀到一輯關於以巴和考古的新聞,應在這裡更新一下。新聞故事說,現時正是以巴寒冬時期,希伯崙山地南部(South Hebron Hill)的巴勒斯坦苦受寒冬的侵襲,無家可處。這裡的Susiya村莊,巴人早在1830年代已在這裡生活,一直靠著畜牧和種植橄欖樹為生。但於1983年,以色列政府在附近建立了殖民地,將這地區改為以色列政府的公地。於1986年,將Susiya村莊定為考古遺址,以軍沒收土地,將原住的巴人趕走。原本住在村地的山洞和房屋的25個家庭,被迫搬到附近其他的山洞,棲身於簡陋的木版房屋或帳篷。政府不時進行清拆,亦禁止巴人建設房屋,多次向法院上訴無效。

筆者亦曾親身到過希伯崙山地南部,訪問當地的巴人。其中一位牧羊人說:「猶太教不是叫人行善嗎?為什麼把我們趕盡殺絕?」我要問,從舊約聖經可見,希伯崙山地南部有什麼重要的考古遺蹟和歷史?

這是以聖經考古為名,實是侵略巴勒斯坦人土地為實。希伯崙山地南部的情況,見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的報導,以及以下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