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  歡迎來到 Angel Heart 部落格 更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將您天使般的見證分享出來 一起來傳揚上帝的愛 e mail : angel1041220@gmail.com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聖經中衣裳繸子的含義

無論是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還是在猶太人的會堂,你總會看到這樣一副畫面:一些猶太人頭上蓋着一條長長的白色披肩在禱告或讀經。這種披肩就是猶太人的禱告披肩,希伯來文稱為“Tallit”。它的最獨特之處就是,它的四角有四個繸子。這四個繸子可不是普通的繸子,它們是按照當年神所吩咐摩西的樣式(民數記 15:37-41)而製成的,至今已有大約3400多年的歷史。雖然這些繸子表面上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它們的存在卻是帶有極大的意義。
在民數記15:37-40和申命記22:12這樣記載:
「37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38「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 39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 40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上帝。」」(民數記15:37-40)
「你要在所披的外衣上四圍做繸子。」(申命記22:12)
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人在他們的衣服四角做繸子,然後每天穿在身上,目的是要提醒他們神的一切命令,好叫他們謹守遵行。他們每天所做所為,都要有這繸子相伴。這是表示神的命令不可離開他們的日常生活,總要作為他們的生活準則。
“繸子”的希伯來文是“tzitzit”。它的希伯來文數值是600。每個繸子都是由5個雙結和8根線組成,總共13個元素。加上600,就是613。這正是象徵著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百姓遵守的所有613條律例和典章。
在每個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這喻表以色列百姓在神的眼中是極為尊貴的。因為 在當時,藍色是極其稀有,非常貴重。只有皇室和貴族人才能買的起。在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來表示以色列百姓是被分別為聖,是屬神的,有神尊貴的形象。
在舊約和耶穌時代,這帶有繸子的衣服很像現代猶太人所用的禱告披肩 。古代帶有繸子的衣服,是一塊很大的長方形布,通常是由羊毛織成的,用來當做外衣每天批在身上。也用來在禱告讀經時,批在頭上。但比起現代猶太人的禱告披肩,古代的更大,更長些。
雖然現代的猶太人平時已經沒有再穿帶有繸子的外衣了,但是今日傳統的猶太人平時還是穿著一件佩有繸子的裡衣。這裡衣四角也是有四個繸子。平時,他們會特別把這四個繸子放在褲子的外面,好讓自己可以看的見,並以此來提醒自己去遵行神的律例。
穿著這帶有繸子的衣服,除了為提醒自己要遵守神的律例外,它還代表著一個人的權柄和地位。
在撒母耳記上15:26-28這樣記載:
「26撒母耳對掃羅說:「我不同你回去;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 27撒母耳轉身要走,掃羅就扯住他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撕斷了。 28撒母耳對他說:「如此,今日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將這國賜與比你更好的人。」」(撒上15:26-28)
這裡記載了掃羅在違背神的命令之後,神藉著撒母耳的口告訴他,神已厭棄他作王。當撒母耳要走時,掃羅就扯斷了撒母耳的外袍衣襟。在舊約和耶穌的時代,以色列人在公眾面前所穿的外袍都是帶有繸子的外衣。這裡撒母耳所穿的正是這種外袍。掃羅撕斷撒母耳帶有繸子的外袍衣襟,正喻表掃羅的王國將會與他斷絕,並賜給別人。
後來,掃羅去追殺大衛,在路上去了一個洞裡大解。結果,大衛和他的人也藏在洞的深處。
「4…大衛就起來,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 5隨後大衛心中自責,因為割下掃羅的衣襟; 6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24:4-6)
大衛“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代表他奪取了掃羅國王的權柄和地位。大衛隨後心中自責,因為他知道他所割下的,不僅僅是掃羅外袍的衣襟而已,而是代表掃羅王位的衣襟繸子。這意味著他奪取了掃羅的王位。作為合神心意的僕人,大衛知道自己不應該這麼作,而是應該讓神自己來處置他的受膏者。
從這裡可以清楚的瞭解,掃羅身上的外袍繸子是代表著他國王的地位和權柄。在新約時代,耶穌平時出去傳道服事時,也是遵照摩西的律例,身上穿的是四角帶繸子的外衣。這繸子代表了主耶穌神兒子的位份和權柄。在瑪拉基書這樣記載:
「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瑪拉基書 4:2)
這裡的“光線”英文King James 版本翻譯成“Wings”,意為“翅膀”。原希伯來文是“Kanaph”,意思是翅膀、末端、邊緣、角邊等。在以色列的傳統裡,把禱告披肩蓋在頭上,然後把雙手向外伸張開,就形成了翅膀的樣式。因此,禱告披肩也常被稱為“翅膀”。
在這裡的“公義的日頭”喻表著耶穌,祂的“翅膀”也就是祂的禱告披肩或帶有繸子的外衣,是 “有醫治之能”。傳統猶太人認為,就是在這句話的應許中,血漏的婦人帶著信心摸了耶穌的衣裳繸子。
「20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 21因為她心裏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 22耶穌轉過來,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從那時候,女人就痊癒了。」(太9:20-22)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作你們的神。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民數記15:41)
這位患血漏的婦人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也就是民數記15:41所指的神,她更是聽說過瑪拉基書 4:2醫治的應許。而這醫治能力的接觸點就是耶穌的衣裳繸子。因為這繸子代表了耶穌的權柄和地位。帶著這得醫治的信心,她擠進人群,摸耶穌的衣裳繸子。頓時,有能力從耶穌身上出去,進入婦人的身體。就在那一刻,她得到了醫治。
消息傳開後,耶穌到哪裡,那裡的人就把所有的病人帶來,要求摸耶穌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都得了醫治。
「34他們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 35那裏的人一認出是耶穌,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裏, 36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可14:34-36)
將來當榮耀的君王主耶穌再來審判時,祂也可能是穿著帶繸子的外衣-“Tallit”。在啓示錄19:11-16這樣記載:
「11我觀看,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判,爭戰,都按著公義。 12他的眼睛如火焰,他頭上戴著許多冠冕;又有寫著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 13他穿著濺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稱為上帝之道。 14在天上的眾軍騎著白馬,穿著細麻衣,又白又潔,跟隨他。 … 16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寫著說:「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啓19:11-16)
這段經文裡提到了耶穌的四個名字: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上帝之道,還有一個只有祂自己知道的名字。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四個名字是被寫在祂的衣服上,而且按照神的律例,這衣服的四角是帶有繸子的。因為耶穌是遵行神的律例的。天地都要廢去,但神的話卻不能廢去。(太24:35)
另外,在利未記19:28記載「也不可在身上刺花紋。我是耶和華。」既然神的話是永不改變的,主耶穌肯定是不會違背祂自己的話語。所以,一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的大腿上並不會寫著名字,而是寫在祂的衣服或繸子上。當耶穌騎在馬上時,這衣服的角邊以及繸子剛好是落在大腿上。所以才看到大腿上的兩個名字。
從神吩咐摩西要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在他們的衣服上佩帶繸子,一直到今日,已經有3400多年的歷史,但是神的命令卻沒有被廢除,以色列人今日仍然穿帶有繸子的裡衣。在會堂禱告讀經時,他們就用禱告披肩來遮蓋自己的頭,來表示藏在至高者的隱秘處(詩91:1),與神親近。雖然我們不是以色列人,也不需要披著禱告披肩來禱告,但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每天謹守遵行神的話語,如同以色列人穿著帶繸子的裡衣一般。從神話語的啓示中,我們才能真知道、真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耶穌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很多人嘗試用別的方式來尋求神,有些想用道德重整,有些想用教育改革,有些想靠著善行。但人的罪若得不到解決,沒有辦法來到這位聖潔的神面前;這也是為什麼耶穌必須降生在世界,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而死;祂必須在十字架上,承受神對罪惡的刑罰。當主在十字架上承受罪惡的刑罰,我們就能從罪的捆綁中得到釋放。主也必須從死裡復活,因為當祂死裡復活,就證實祂的確勝過死亡與陰間的權柄。耶穌要成為你我的道路、真理、生命。這不是似是而非的道理,我們讀神的話應當謹慎,憑信心來領受,祂的真理就能叫我們得到自由。(摘錄自每日靈修日誌第222天)

夕陽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林君儀(教師)
去年七月伊斯坦堡之旅的最後一天早上,我們來到高大寬敞、軒昂而呈弧形的圓頂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有人說:若要選出一個建築物最能代表伊斯坦堡或土耳其的,那實在非聖索菲亞大教堂莫屬了!
聖索菲亞大教堂約建於六世紀,歷經千年不墜,整個建築宏偉又古樸,是當時最大建築物,也是最能展現希臘東正教榮耀及東羅馬帝國勢力的教堂。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處處顯出古老的痕跡,兩扇厚重、高大刻花木門及樓層的通道,在在提醒我到了一個千年古蹟。
拜占庭帝國代表教堂
首先來到一樓大堂參觀,當我抬頭仰望時,便看見在至高圓頂上方《聖母子》圖像,馬利亞正端坐懷抱著耶穌,彷彿兩人臨格此地。繪製在圓頂壁上的圖極有立體感,一仰頭便見畫中主角注視著你,也容易被這幅圖震撼。圖像下方有幾扇窗,再下方是幾扇圓拱形的彩飾玻璃,當光自窗外射入,亮的人無法睜眼直視,一種自然形成的神聖氛圍,彷彿神的光臨到所有瞻仰的人。一直覺得不可思議,這幅畫在歷史的動盪中存留,未被破壞,透過畫像又繼續對世人訴說那聖嬰基督便是彌賽亞,祂將是眾人所仰望的對象。
這座西元562年建成的拜占庭教堂,曾是許多基督徒川流不息進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至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下被稱為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堡,他們的領袖蘇丹隨即宣布三天後要在聖所舉行伊斯蘭教的禮拜。當時士兵拿著灰泥塗抹掉聖像的臉,再把寫著真主阿拉的大圓盤蓋住東正教的圖騰,因此大教堂內存有巨型蘇丹印璽及阿拉伯文字牌匾。
今天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人,絕大多數是想看耶穌基督和聖母壁畫而來。教堂的圓頂穹窿如天圓地方一樣,上帝無處不臨在;在被改建為清真寺之前,大圓頂內部應該是畫滿全能的基督壁畫。儘管教堂一再改建,然而從世界各地來的遊客仍舊來此瞻仰敬拜;馬利亞形像雍容慈和,耶穌之容聰明智慧,那圖畫令所有遊客不斷抬頭仰望。
在一樓留連瞻仰,看到45噸水晶燈及充滿拜占庭文化特點的圖案壁畫,很有中世紀的味道。再到二樓參觀,有《向聖母獻上聖索菲亞》、《基督與佐伊女皇帝夫婦》、《全能的基督》等壁畫。
默想基督 與主相遇
在《向聖母獻上聖索菲亞》圖畫中,馬利亞懷抱基督,位於整幅畫的中央,仔細寧神注視發現馬利亞穿著藍色外袍,顯得寧靜而智慧,整個人彷彿只為那嬰孩而存在;而懷中小孩發光的面容,穿著金色外袍,雖是嬰孩卻似有成人穎悟的聰慧,頭上的光圈、臉上的光芒正說明他是萬代君王、世界救主、所有智慧的原始和終末。
《基督與佐伊女皇帝夫婦》是一幅黃金鑲嵌壁畫,雖已年代久遠卻仍顏色鮮豔。圖正中的基督面容莊嚴,右手的拇指與食指相扣而舉起,威儀莊嚴;左手拿著聖言之書,彷彿在說教訓誨一般,兩旁坐著佐伊女皇帝夫婦恭敬聆聽,雙手捧著寶物欲獻給基督,這幅畫彷彿在告訴人們聖言降生成人,基督道成肉身,每人都應傾盡所有獻上,正如路加福音一章46節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而最令我感動是《全能基督》,位於角落殘破斑駁的這幅畫,遊人焦點多落在基督的面容上,其實畫幅兩旁還有二人,一為使徒一為女性,兩人恭敬垂首。這幅畫在當年穆斯林入主聖索菲亞時給破壞了,現在壁上人身已不完全,但基督悲憫的臉容仍完整,與之對望,更多明白:主早知道內心意念及我的軟弱,卻也一次兩次的原諒我的過錯。我似乎看見主基督從至高寶座下來,走到我面前對我說:「到我這裏來,我必使你得安息。」這幅畫使人有遇見基督的感覺。
莊嚴崇隆的教堂內還有好多壁畫或被封住、或銷蝕只剩一角,雖僅只這幾幅畫,卻已讓人感到基督呈現眼前,祂是把光從黑暗中分開的那道光,是黑暗不能戰勝的光明,是光照萬民的真光。是的,祂一直充滿悲憫地凝視著在受苦中生活的人們。從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遊客,必從這些畫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啜飲土耳其咖啡 回味無窮
集合時間將近,教堂遊人正熾,我卻不捨離去,坐在一樓臺邊仰頭托腮對著那幅《聖母子像》默默凝視;再到二樓一一迴望逡巡每幅圖像。人潮洶湧,我不必站在畫前,卻知主已見到我,正如當年耶穌見到稅吏撒該在桑樹上一樣。和團員碰頭後心中充滿感恩,領受極多恩福,當天不僅仰觀一座巍峨宏偉大教堂,並且遇見救主基督。
下午前往參觀地下水宮,是從前古羅馬地下蓄水宮殿。水宮本該是一片幽暗,但卻有悠揚音樂和迷茫閃爍的水光倒影,是利用三百多根科林斯式的大石柱及燈光營造出神秘氛圍。水宮夏天涼爽已極,走在殿中滿面生風。走累了,和同伴在茶飲小棧歇息,點了一杯土耳其咖啡,驚喜於袖珍咖啡香醇又濃郁,杯底且有咖啡渣,令人回味無窮。
遊帝國皇宮 代求土地平安
最後來到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Palace)。皇宮苑囿,花木蔥蘢,玫瑰處處,是四百多年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者所居住的地方,收藏許多王室珍寶。皇宮位於山丘上,三面環海,視野良好。走了許久,一行人都坐在花臺面對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海水湯湯,群鷗飛舞,凝望著茫茫碧波,心中也興起了莫名淡淡哀愁,為伊斯坦堡的身世。
伊斯坦堡,古名君士坦丁堡,位於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交會點,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面對場。而今伊斯坦堡有如文藝復興之前的古羅馬,一座衰老頹廢的城市,掩沒於鄂圖曼帝國遺蹟的餘燼之中。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中曾用「廢墟」與「呼愁」兩個詞來稱呼伊斯坦堡。他說伊斯坦堡是歷史的廢墟也是文明的廢墟;稱呼伊斯坦堡「呼愁」代表心靈深處的失落感,它讓人陷落在憂傷之中,也帶領人進入詩意的人生氛圍。「假使這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損失、傷感和貧困,博斯普魯斯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帕慕克說。
千餘年來,伊斯坦堡的力量來自眼前的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馬爾馬拉海三面環繞的水域,帶給伊斯坦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定位。城市變遷,但博斯普魯斯不變的同時也默默擁抱歐亞大陸。夕陽斜照,夏日的傍晚,暈黃染紅的天空與黑色神秘的博斯普魯斯連在一起,海水濺起浪花。坐在石墩看著海濤起伏不定,感受到海水有節奏的律動及亙古不變。彷彿帕慕克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隨時都漫步在博斯普魯斯沿岸。」是的,坐在千年輝煌的宮苑看落日餘暉、凝視一片海域並嗅聞空氣中花香,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過不去呢?
海水湯湯、碧波蕩蕩,和來時沒有兩樣,我的心中卻飽含著什麼,這趟教堂之行真令人興奮;在羅馬文明之後基督教文明遍布整個小亞細亞,許多聖經記載的地點都座落於小亞細亞這塊土地上,而聖索菲亞的美麗卻也令我遺憾。基督教與穆斯林的長期衝突令人深感不安,相信平安總有一天到來,和諧與安寧相親,主神將榮耀自己的名,祂所造的萬民都要來敬拜祂,「主啊!願你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博斯普魯斯海峽

大陸會友在加拿大打造全尺寸諾亞方舟 開發第2座聖經主題公園、4年完工










繼大陸瀋陽郊區之後,大陸商人孫文清將在加拿大穆斯喬日落墓園北面,打造另一座「聖經文化主題公園」(Holy Bible cultural theme park),完工後,園區將包括聖經所記載的全尺寸會幕及諾亞方舟在內;右圖為方舟示意圖。 (圖片來源/左,日落墓園;右,影像擷取自Huffpost Alberta)
加拿大政府薩斯喀徹溫省穆斯喬(Moose Jaw)市議會已於9月15日批准大陸商人申請的「聖經文化主題公園」(Holy Bible cultural theme park)開發案,完工後的園區將呈現聖經所記載的全尺寸會幕及諾亞方舟。
「這將成為一處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相信必可吸引全世界的人到此參觀。」管理該市「日落墓園」的馬爾克.拉霍爾(Marc L'Hoir)表示,據悉,該主題公園緊臨此墓園北區。
穆斯喬是加國薩斯喀徹溫省中南部工業小城,有一條橫貫公路經過該市,面積46.82平方公里,人口僅約3500人,其周邊有上百個小鎮和農場,適合退休居住、旅遊。
拉霍爾接受外媒專訪表示,這個理念的發想來自大陸商人孫文清,其兩年前已在大陸潘陽郊區打造了一座類似的主題公園。從事墓園事業的孫文清是「日落墓園」老闆的朋友,也是目前墓園北面土地的所有人,他自佛教徒歸信基督後,這座公園即成為其向全世界傳福音的一部份。
「你知道有多少人前往梵諦岡嗎?又有多少人走訪耶路撒冷的哭牆?」仔細思量後,他們即開始進行「聖經文化主題園區」開發案行銷計畫,穆斯喬深信,其必可成為旅遊勝地。



「這將成為一處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相信必可吸引全世界的人到此參觀。」除了傳福音及帶動觀光產業,日落墓園管理人拉霍爾也盼該聖經文化公園可為墓園帶來附加價值。 (圖片來源/影像擷取自Huffpost Alberta)
除了傳揚基督福音之外,因佔地2公頃的未來主題公園緊臨著墓園,拉霍爾滿心盼望該公園可成為受歡迎的景點,藉此提升墓園知名度、帶來商機,「盼望人們也考慮將親人葬在日落墓園裡」,因著該主題公園、增加人們選擇此墓園安葬親友的意願。
根據企畫案內容,園區內將打造全尺寸諾亞方舟複製品,其長136公尺、寬23公尺、高13公尺,預定內造3個樓層,包括1、2樓陳列並描繪方舟內的各式動物,3樓則作為播放耶穌生平的3D影像館。打造費用初估120萬美元,折合逾3800萬台幣。
除了巨形諾亞方舟之外,包括各式動物模型及聖經會幕都是「聖經文化主題公園」主場景,計畫自大陸派遣工人前來施工,估計完整工期4年,但部份設施完工後,可能會提早對外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