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  歡迎來到 Angel Heart 部落格 更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將您天使般的見證分享出來 一起來傳揚上帝的愛 e mail : angel1041220@gmail.com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聖經考古

分享於---聖經考古,愛恨交織                                   

過去幾個月太忙實在沒空寫文章,雖然常有靈感要寫一些短文,但總沒有意志力和時間將資料整理好,成為可上載的文章。

剛剛從以色列回來,心有感動想講一下考古和政治的問題。聖經考古或巴勒斯坦考古的獨特地方,就是這一門科目,特別與以巴政治連上複雜的關係。

以往認識不少對聖經考古有興趣的朋友,或研讀聖經考古的朋友,他們對考古的興趣十分濃厚,也對這門學問有非常多的認識,可是與這些朋友交往時,有時會感到他們只對考古感興趣,對以巴政治卻不多理會。我的問題是: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地,考古和政治不能分家

對我來說,在以巴衝突當中的聖經考古,真的又愛又恨。一方面,我認為聖經背景非常重要,考古對了解聖經內容和聖經詮釋非常有用,所以對考古有強烈興趣,我完全明白。但另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地,考古學實在充滿著政治性,很難將考古和政治兩者分家。對於現在擁有強權的猶太人來說,考古常常成為政治工具,趕絕本地的巴勒斯坦人。

舉個明顯例子,到過耶路撒冷的人大多去過大衛城,這地方是耶路撒冷歷史的起始,如果你在十九世紀時,來訪耶路撒冷的話,你問:「大衛城在那裡?」本地的人大可能會回答說:「大衛城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西面約帕門附近(即西山之上,後人誤以為是聖經中的錫安山)。」

但是過去150年聖經考古工作的努力,發現大衛城是在耶路撒冷的東山之上開始的,即現今的聖殿山以南較低的山頭。雖然地勢狹窄,但因為東山腳有基訓泉,這裡成了古人定居的好地方。

到訪現今的大衛城的遊客中心,看看考古發現、地理、說說聖經背景等等,均是非常寶貴。但是現在的大衛城考古公園是由財雄勢厚的猶太人組織Elad打理的,Elad的意思是 "To the City of David" (往大衛城去),考古公園裡面所展示的考古發現,多得不可勝數,價值寶貴,只要列舉幾個便足夠:

1:梯石結構 (stepped-stone structure):屬主前十二世紀鐵器時代,耶布斯人時期,是當時迦南地最大的人工結構
2:巨石結構 (large-stone structure):屬耶布斯人和大衛時期的巨大結構,可能是大衛宮殿所在,雖然這種宣稱極具爭議性
3:基訓泉護牆:屬青銅時代中期,即亞伯拉罕時代,保護著基訓泉的堅厚護牆
4:希西家水道:屬主前八世紀末時期,為防範亞述圍剿耶路撒冷建設的龐大水利工程


















                 (大衛城 Area G:梯石結構)














                      (巨石結構,其中一角落)













                     (巨石結構,其中一角落)
但是,大衛城公園之中一切展覽的安排,明顯表達著一個政治宣傳信息,就是猶太人(特別是大衛王)曾攻佔了耶路撒冷,所以這地是屬於猶太人,不屬於巴勒斯坦人。如果你細心留意一切的官方資料和介紹,你會察覺到,巴勒斯坦人在這地方的幾百年歷史,通通被略過和清洗了。對近代以巴衝突認識不多的遊客來說,到訪過大衛城考古公園之後,必會感到這個地方完全是猶太人的地方,一切考古歷史的發現表示著,以色列人在這裡定居的歷史,比較巴勒斯坦人遠古得多。

這正是聖經考古變成了政治工具,將某種族的地權放大,把另一種族的地權縮小。誰知道附近的巴勒斯坦人村落消彎(Silwan),經常受到以政策的威脅,本土的巴勒斯坦人漸漸被趕絕?作為基督徒,我實在不能苟同這種做法。我曾獨自探望過一個消彎原居民的家庭,與他們談話當中,感受到他們家園受趕絕威脅的無奈。














            (左面是消彎村,右面大衛城,之間為汲淪谷)
在大衛城的考古工作之中,每每考古的發現與以色列人遠古歷史有關,便被以政府或右翼極端分子用來作政治宣傳,成為facts on the ground。Fact on the ground的意思有點像中文的「先斬後奏」或「米已成炊」。Facts on the ground通常用來指在以巴衝突之中,以政府將猶太人殖民點建設在西岸的佔領區之中,霸佔土地,雖然猶太人殖民點在國際法律上是非法,但既然這些殖民點已成事實,米已成炊,便順理成章地以色列吞併(annexation)。這種的做法在以色列考古學之中,屢見不鮮。

討論以色列考古和政治之間很多,較全面的是Nadia Abu El-Haj所寫的Facts on the Ground: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and Territorial Self-Fashioning in Israeli Society。作者指出,聖經考古是以色列國家,特別是錫安主義者的「國家癖好」(national obsession),並詳細批判以色列考古和以色列殖民政治之間,有著不義的苟合。

討論到考古成為以殖民主義的政治工具,較短的文章可參Ahdaf Soueif在2010年5月26日在Guardian刊出的報導"The dig dividing Jerusalem"

如果你想知道考古怎樣成為政治工具,想知道巴勒斯坦人在消彎(Silwan)漸被趕絕的情況,我建議你到訪大衛城考古公園的同時,由大衛城公園入口向南走約一兩分鐘,你會在左方看到一個巴勒斯坦人的資訊中心,名為Wadi Hilweh Information Center - Silwan,他們十分歡迎旅客到訪,聽聽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和感受。














這就是我對聖經考古又愛又恨的地方。在以巴衝突之中搞考古,同時又堅持不將考古淪落成政治工具,尊重本土巴人家園,留意考古倫理(archaeological ethics)的做法不多,就我所知,Emek Shaveh 提供的資料相當寶貴,他們亦在大衛城和消彎提供導賞團,讓遊人了解在以巴衝突之中,考古學應有的角色。

在以巴衝突之中的聖經考古,真的又愛又恨。好了,發完牢騷。

後記(2015年1月8日):

今天讀到一輯關於以巴和考古的新聞,應在這裡更新一下。新聞故事說,現時正是以巴寒冬時期,希伯崙山地南部(South Hebron Hill)的巴勒斯坦苦受寒冬的侵襲,無家可處。這裡的Susiya村莊,巴人早在1830年代已在這裡生活,一直靠著畜牧和種植橄欖樹為生。但於1983年,以色列政府在附近建立了殖民地,將這地區改為以色列政府的公地。於1986年,將Susiya村莊定為考古遺址,以軍沒收土地,將原住的巴人趕走。原本住在村地的山洞和房屋的25個家庭,被迫搬到附近其他的山洞,棲身於簡陋的木版房屋或帳篷。政府不時進行清拆,亦禁止巴人建設房屋,多次向法院上訴無效。

筆者亦曾親身到過希伯崙山地南部,訪問當地的巴人。其中一位牧羊人說:「猶太教不是叫人行善嗎?為什麼把我們趕盡殺絕?」我要問,從舊約聖經可見,希伯崙山地南部有什麼重要的考古遺蹟和歷史?

這是以聖經考古為名,實是侵略巴勒斯坦人土地為實。希伯崙山地南部的情況,見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的報導,以及以下的短片:




加利利出土2000年前猶太古教堂


聖經考古學家有新發現! 
加利利出土2000年前猶太古教堂!
基督時代真的存在。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愛的叮嚀


4年睡船上打造1/2比例-諾亞方舟

靠駁船載運到定點展覽 盼8月初運抵巴西逢2016奧運
荷千萬富翁24年前夢見大洪水 
4年睡船上打造1/2比例諾亞方舟  
只為讓訪客認識上帝
1992那年,現年57歲的荷蘭千萬富翁約翰.休伯斯(Johan Huibers)作了一場夢,2012年他實現了打造諾亞方舟、傳福音的夢想,現在該方舟正募款預備運往巴西,趕赴奧運盛會。

 1992那年,現年57歲的荷蘭千萬富翁兼工程師-約翰.休伯斯(Johan Huibers)作了一場夢,夢見荷蘭因大洪水而沈入海中,不久後,他看到一本內有大洪水圖片的書,並讀給他的孩子們聽,「那時我就決定,我要打造一艘方舟。」花了整整13年說服自己的妻子,休伯斯才能開始建造諾亞方舟的複製品。

打造方舟期間,費時4年,休伯斯和他的兒子、同工、義工,甚至是當地的屠夫,經常睡在方舟裡,一有時間與經費,他們就進入繼續建造。該艘造價將近400萬美元,完工至今已逾4年,其長125公尺、寬29公尺、高22.9公尺,重達2,500噸,由杉木和松木打造,但僅是聖經所描述諾亞方舟尺寸的一半大小,而其船底部較一個足球場長,估計可容5千人。

它被建造在距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北方48公里處-斯哈亨(Schagen)河港的「鋼製駁船」(大型平底船)上頭,完工後曾藉運河拖船,拖往鹿特丹(Rotterdam)、阿納姆(Arnhem),接著回到現在距阿姆斯特丹南方96公里處的多德雷赫特(Dordrecht)。這艘令人印象深刻的船,十分引人入勝,是觀光的核心焦點,每天吸引3千遊客。

然而,現在休伯斯正面臨另一個新的、同樣艱鉅的異象,今年夏天,他要將這艘方舟載運到奧運會舉辦國-巴西,之後,要沿著海岸前往北美西部海岸落腳。
挑戰更艱鉅任務:方舟預備前往美洲
根據最近成立、想幫助休伯斯實現夢想的美國加州一間非營利組織「諾亞方舟基金會」(Ark of Noah Foundation)估算,單單要將這艘方舟拖運到美國,使它可以載運國際旅客,就要先耗費150萬美元。

「如果我們可以購買一艘駁船,就非常可能將這艘方舟載運到南美,以及北美的任何一個港口。」該基金會的大衛.瑞維拉(David Rivera)對外表示,目前需要財務奇蹟出現,才能達成休伯斯夢想。休伯斯一生都在為實現這個夢境而勤奮工作,後來因承包業務成了千萬富翁,才使他有能力打造這艘方舟。

因著它如此受歡迎,基金會的瑞維拉表示,將諾亞方舟載運到8,368公里外的巴西,應該是一項可被實現的預言。他樂觀表示,現在所費成本實際上較低,因為國際原油價格跌落。

該方舟尺寸與規模真的大得令人敬畏,深受參訪的人們喜愛。他奉派與休伯斯同工,設立免稅慈善事工以籌募所需款項,但受限於經費,目前方舟將不得不在巴西的福塔雷薩(Fortaleza)停靠長達4年,之後再一路沿著南美海岸各城市向北,穿越巴拿馬運河,然後到達美國西部海岸。

休伯斯希望訪客可以得著真實的盼望,只願「看到他們的笑臉,述說著諾亞方舟的故事,成為上帝的工具,帶給人們盼望。」方舟裡有互動式的展示品,任務在傳遞基督福音、教導人們更多認識上帝。

雖然方舟最多可容納5千人,船上也沒有活生生的動物,但聖經中的動物模型,卻不斷述說著諾亞在大洪水裡拯救他們的故事,這也是方舟博物館體驗的一部份。如果將來可以順利抵達巴西的福塔雷薩,他們盼能藉收入所得,打造更多互動式的展覽品,「讓聖經故事活畫在人們面前」。
即使現在距8月初2016奧運舉辦前,將方舟運抵巴西,已沒多少時日,但正如基金會的格言所言,「凡事總有盼望」,他們仰靠上帝,相信上帝必供應一切所需。

休伯斯希望訪客可以得著真實的盼望,只願「看到他們的笑臉,述說著諾亞方舟的故事,成為上帝的工具,帶給人們盼望。」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履海”须知的十件事


我從小就聽過耶稣履海的故事,還有彼得如何無禮、反應過度、、冒險,然後說話不經思索可悲的失敗了,因為他真是個失敗者——他把眼睛從耶稣身上移開(因為從來没人做過履海這事情!)。耶稣是英雄,彼得是狗熊。
錯了(關於彼得的錯了——關於耶稣是英雄的没錯)。
如果你不曉得這故事,那請翻開馬太福音14章。如下是個讀者文摘式的版本:門徒們都在一條船上,狂風巨浪襲来,耶稣從水面上走向他們。門徒覺得耶稣是個鬼怪。但並非如此。彼得也想要在水面上行走。耶稣說:“你來吧!”彼得就這麼做了。但隨後彼得看到了驚滔駭浪,他害怕了,快沉了。耶稣拉他起來。
如果要我成為那天船上12个門徒中的任何一個,我寧可成為彼得而非其他任何人。如果那天有誰是可指责的,那就是其他11個門徒,而非彼得。
没錯,那天耶稣問彼得為什麼要疑惑呢,但還要想想: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有一人也想要這麼做,而且提出要求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有一人有足够的信心從船上走出去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有一人主動從船上走出去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有一人,雖然完全是凡人一,但也確確實實的走在了水上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有一人嘗試了、成功了,然後失敗了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11人試都没試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有一人受信心的激勵,我們只能推斷說其餘11人被恐懼所驅動
.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只有一人直接學到了將眼睛從耶稣身上移開後意味著什麼,他沉下去了,而耶稣馬上將他帶了回來
九.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人為自己的信仰站出來
十. 12個人看見耶稣履海,人能够(這是最好的)與耶稣在水上同行
彼得做了一些别人誰都没做過的事情!他所體驗到的東西没人體驗過!而且這是與耶稣一起做。為什麼?因為彼得做了那條船上没人去做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以對你自己而言前所未有的方式去體驗神,那你就要做一些自己從來没做過的事情。
威廉·凯利(William Carey)說過:“要期待從神而來的大事,那就要為神試著做大事”彼得就是這樣的,你也可以。
相對於什麼都不做而大獲成功,為神試著去做些美好的事情而功敗垂成却更好。
你們中有一些人為耶稣試著去做了一些美好的事情,並覺得自己失敗了。也許你很傷心。不要這樣,振作起來!在神的計算上——你成功了……因為你走出了船艙,為耶稣努力了,而成千上萬的其他人只是安安靜靜  安安全全的牢牢坐在船尾。
神呼召我們所有人都要拒绝安逸。要走到水面上。那是你看見耶稣做工的地方。那是你體驗到耶稣做工的地方。當你為耶稣邁出信心的一步,無論勝利、失敗或者平局——這都是勝利。
是時候從船裡走出來,為神去嚐試一些奇妙的事情了。
阿們! 阿們! 阿們!

永遠不要低估禱告的能力

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創世纪32章26節
永遠不要低估禱告的能力。當你按着神的旨意禱告時,你禱告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我們怎麼能知道神的旨意呢?透過認真學習聖經》。
耶稣给我們應許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给你們成就。”(约翰福音15章7節)
我們很容易立即傾向於後半部分: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给你們成就。我們很喜歡這後半部分。往往忘記了這節經文的前面一部分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如果我們與神相交,也學習神的話語,那麼我們就會按神的旨意禱告。進而,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禱告蒙應允。
约翰一書5章14至15節說:“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無不得著。”
因此,我們永遠不應該放棄或者停止禱告。我們需要持續的禱告,這就是耶稣為什麼說:“你們祈求,就给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给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章7節)在原語言中有一些漸强的表答術語,剛開始很有禮貌,進而强求,最後是不放手的要求,就像雅各一樣,他抓住神不放,直到神给他祝福。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金句


飯店也是受洗之地 豪鼎追求卓越讓人看見福音








「這家飯店不僅是接待客人用餐或舉行婚禮的地方,也是受洗的地方!」曾罹患重度恐慌症,信耶穌後身體痊癒、家庭關係和好、事業也蒙受祝福的豪鼎飯店董事長葉永良,與教會一群不同行業的弟兄姊妹組成「天愛團隊」,常常隨到、隨傳、隨信、隨洗,所以至今已不下100人在豪鼎飯店受洗。
他表示,信耶穌不是為了能上天堂,而是要得著豐盛和得勝的生命!別人是從基督徒身上的言行生活「看見福音」,而不光是傳講神學知識而已。
信主後事業家庭個人完全改變
葉永良是第五代基督徒,雖然從小去教會,但後來叛逆離開神。他在外闖蕩,憑藉小聰明做過不少行業;一年回家不到100天。直到他進入餐飲業,12年前信耶穌後,才知甚麼是「靠岸」。「回首過去,上帝一直很愛我。」葉永良感恩地說。
以前經營飯店,他也像許多生意人一樣,定睛在「如何將本求利」,一心只想賺錢,希望從成本、服務、品質和創新概念,來創造更大的利潤。但是「如果給你一個億,但身體中風怎麼辦?」
葉永良因著生意往來而認識王本樂弟兄(已安息主懷),帶他去教會,經歷到上帝的愛。葉永良病得醫治後,心態完全改變,當他「臉甜、心甜、口甜」言行改變,用信仰原則去經營飯店,加上和天愛團隊之間愛的互動,看見飯店團隊也跟著改變,甚至有的主管因此而信耶穌者比比皆是。現在他經營這個飯店要像「天堂」一樣,每個人都帶著笑臉,讓工作氣氛完全不一樣。
葉永良提到,餐飲行業容易產生廚房採購和廠商之間不明的關係試探,但身為基督徒老闆,在他的飯店絕對不會有這種情形。一般業者都會有成本概念,加上很多看不到的成本(場地、工資、水電、瓦斯…)比原物料還貴;但是台灣的殺價文化,業者為搶生意折價,只好從其他方面省錢來降低成本,相對的就容易產生食安問題
真誠善念 堅持食材不用食品
但葉永良絕不跟進,他堅持採用「食材」,絕不用「食品」或不正當的調味料;湯頭一定是廚師自己熬出來,而不是買現成的。飯店也不會為了賺錢,做好可以存放兩、三個月的食品給客人,雖然食品不見得不好,客人也覺得划算,業者也有錢賺,但他堅持不做。豪鼎飯店這14年來,雖然鄰近地區多出約20倍的餐飲業,但飯店生意不受影響,看見神賜福。
其次,葉永良用真誠、善念、美意,把飯店做到「卓越」,超越每個客戶所求所想。譬如新人結婚,飯店團隊已累積上萬組的服務經驗,他用「婚宴3.0」的概念,先做好異業結盟,包括拍婚紗、喜帖、住宿、交通問題,都一併處理好。
參與「天愛團隊」的服事,葉永良說,他們有時沒有預定行程,記得有一家公司老闆剛信主沒多久,他們團隊廿多人過去探望這位老闆,臨時就在公司舉辦特會,幾個人輪番作見證,分享耶穌在他們身上成就美善的事,最後會場聖靈充滿,全部員工55位加上2位拜訪老闆的客戶,共57人當場信主!
團隊也常隨著新店行道會張茂松牧師到國內外服事、傳福音,而葉永良學習信心的功課是在四川汶川地震時。他說,那次跟著張牧師等一行人進到山區服務,從下飛機到坐車進到山區,路況非常不好,甚至在峭璧懸崖中行進,隨時可能掉到山裡。張牧師在車裡睡得安穩,下車就充滿精神活力;但葉永良心裡一直罵,心想捐點錢就好了,為何冒生命危險來到這裡。一連三天,等安全出了山後,他為自己的小信,向牧師認罪悔改。
在天愛團隊內部,如果有家人或父母親生日,他們就會帶著家人聚在一起,見證主裡的愛和喜樂,彼此互相祝福。由於教會第一代基督徒很多,最近葉永良和團契另一位弟兄在研究葉明翰牧師的書,希望更多了解在傳統信仰背景下的許多親友,知道他們為甚麼要拜拜,能與他們對話,進而介紹「天父」給他們認識,帶出福音的好來影響他們。
為服事主繼續裝備自己
帶他信主的好友王本樂弟兄,去年52歲壯年就回天家,葉永良相信天父掌管一切,也期望在有生之年好好為主服事。在葉永良的名片上slogan寫著「家人,友人,達人」、「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節)形容自己講話無厘頭,卻在吃喝言談間分享他在飯店經營和對內對外服事的堅持。
「有一天我們都要回天家,如果回不去怎麼辦?」葉永良說,上帝創造我們,我們在有生之年要卯足全力,去討祂的喜悅,完成祂要我們做的。
                                                                             本文章來自基督教論壇報提供

與主同釘的強盜之悔改 4

這個強盜不只相信主耶穌的替死,並且從他信心裡,發出最誠實的禱告。路加福音:23:42他禱告說:『耶穌阿,祢得國降臨的時候,求祢記念我。』請我們看一節聖經,就是羅馬書:10:13:『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他求告主,所以他得救。請再看底下一節,羅馬書:10:14:『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看了這個,我們就知道:信心是在求告之先。沒有信心,就沒有禱告。禱告是從信心發出來的。禱告不過是信心最後的表示。信心是因,禱告是果。在這裡我們應當注意一下:這個強盜雖然責備他的同伴,但他得救並不是因他這樣的責備。這個強盜雖然承認他自己是一個罪人,但他得救並不是因著他這樣承認罪。這個強盜雖然禱告,求主耶穌拯救他,但他得救並不是因著他這樣的禱告。你要記清楚:悔改不能拯救罪人,認罪不能拯救罪人,禱告不能拯救罪人。罪人得救,只因著一件事:信入主耶穌基督的替死,相信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是替他死的。這個強盜,他還沒祈禱以先就已經有信心了,就已經接受主耶穌做他的救主了。他的禱告不過是他信心裡自然而然所發出的一種呼求。相信主耶穌替死的人,自然而然的要呼求主拯救他。他的得救並不是因著呼求,乃是因著信入基督。親愛的弟兄姐妹:你不要倚靠你的行為。你的行為不會拯救你。就是悔改、認罪、禱告,這麼好的行為,也是不會拯救你的。你若要得救,請你用信心接受主耶穌做你個人的救主,相信祂在十字架上已經擔當了你一切的罪罰。信入,就得救。信入,就有永生。你信入基督了嗎? 這個強盜,他以為得救是一件將來的事,所以他求耶穌在祂降臨的時候記念他。這是舊約的救恩。他以為他自己無善可取,無義足稱,他不能根據他自己的長處來求主拯救他。路加福音:23:42他對主說:『求祢記念我,』他的意思以為:他自己是很不堪的,很不配的,對於得救好像沒有什麼盼望,如果主耶穌肯記念他,不必別的,就是記念一下,他也就好了。他知道神所記念的人,都要得著莫大的恩典;所以他這樣求。雖然他所求的,不是完全的,但主耶穌基督竟然聽他。主所應許給他的,是他所沒有求到的,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親愛的弟兄姐妹:主很願意這樣的待你。你願意不願意祂這樣的待你呢?現在沒有什麼時間了!永生永死快要決定了!你肯不肯趁著這個最要緊的五分鐘,來信靠這一位替你死的救主呢?你肯不肯在這個時候,用你相信的心,求告祂的名字,叫祂拯救你呢?唉!我們的罪惡,是何等的大!我們的痛苦,是何等的深!後來的刑罰,是何等的長久!何等的厲害!現在的地位,是何等的危險!何等的紛亂!這個時候,我若不呼求,要等到什麼時候?這個時候,若不悲傷痛哭,來到神的面前,尋找祂的救恩,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我願意你們在這個時候,快回頭來,快醒過來,請你在這個時候,安靜幾分鐘,低頭禱告神,求祂因著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的緣故,拯救你。 台灣宣教中心{社團法人全人生命教育研究協會}D.Min 陳元章牧師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倚靠上帝


不聽上帝的命令

因此,約哈難、所有的軍官,和其他的人都不肯聽從上主要他們居留在猶大的命

令。(耶利米書43章4節)

在約哈難所帶領之猶大餘民的心目中,認為當時的超級強國埃及,可以打敗列國的侵略,加上富庶的土地和農產,應是可以長久安居的地方;埃及是經過長久戰爭、已心力交瘁的猶大餘民理想的庇護所。

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猶太古史」,和聖經的預言:耶路撒冷遭劫5年後,也就是尼布甲尼撒統治的第23年,尼布甲尼撒入侵埃及,要征服該地。在殺死了當時執政的國王並任命另一個王以後,他再次擄走國中的猶太人,把他們帶到巴比倫(參閱耶利米書43章8~13節、44章30節;以西結書29章1~20節)。先知耶利米預言:「尼布甲尼撒要來擊敗埃及。那些該病死的要病死;該被俘的要被俘;該戰死的要戰死。」(耶利米書43章11節)歷史印證了耶利米對猶大餘民的預言。然而,先知真實傳達上帝旨意的結果,卻被指為「撒謊的人」和巴比倫的內奸。約哈難和軍官們都不聽先知的話,把所有猶大餘民帶到埃及。他們對先知的信息感到絕望和憤怒,無法看到將來巴比倫要攻破埃及,殺死法老,擄回逃亡埃及的猶大餘民。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信仰究竟是人要相信神、聽神的話?抑或人要神聽他的話?耶利米書43章揭露世人的信仰心態:人的信心常建立在神能支持他們的觀點。人是因為神支持他們,所以才對神有信心;對不支持他們看法的神,他們就不相信,甚至否定祂。上帝透過耶利米阻止猶大餘民去埃及,為讓他們避免將來戰爭再次被擄的悲劇;留在猶大,是要他們在祂掌權下得到保護。可惜,他們卻對上帝沒信心,看不見這個事實。

真正的信心是完全信靠上帝,相信祂是信實、守約、救贖和施慈愛的神,祂施恩給愛祂守祂誡命的人,直到千代;祂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賜福施恩給信靠、順服和跟隨祂的人。為了愛和拯救世人,上帝甚至差派祂的獨生子道成肉身,為世人捨命,讓凡相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當人被害怕充滿時,就無法放心地完全信靠上帝。耶穌告訴世人不要怕,只要信;有信心的人,凡事都能(參閱馬可福音5章36節、9章23節)。當人願意信靠上帝,上帝將會施恩賜福;即使面對困難,也能得到上帝的幫助和解決。

默想:
真正的信心是完全信靠上帝,祂是信實、守約、救贖和施慈愛的神,祂施恩給愛祂、守祂誡命的人,直到千代。
祈禱:
主啊!求祢幫助我們成為信靠、順服和追隨祢的人,能得到祢完全的施恩賜福;也求祢幫助我們成為有信心的人,凡事信靠祢,即使面對困難,也能倚靠祢的大能勇敢突破。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萬般帶不走,唯恩典永恆─前風水師李國健的生命故事


未接觸風水命理之前,李國健在香港一間製衣廠擔任經理,監控工廠所有開銷成本。由於長駐大陸工作,加上需要時常與客戶會面,風水玄學就成為他打開話匣子的工具,也為李國健後來成為風水師鋪路。
「我是邊做邊學風水,無意中便正式入行,當年只有廿三歲。因為那時市場很大,每當遇到困難,人總會尋求如何處理厄運,希望避過困難,這是大部份人都有的通病,所以生意其實是源源不絕地來的。」
除了幫人看風水外,國健還會舉辦課程,而所舉辦的都是在市面上屬於另類創新的課程。「我將玄學放在投資經濟上,教學生利用玄學看股市、選地買樓、看地區潛能升值率的高低,吸引很多學生報讀,學生逾100個,當中不乏高幹子弟,為我每月帶來十萬元的收入。」
三次決志的未信者
金錢四方八面地湧來,國健最高峰時可以一個早上便穩賺20萬至40萬的收入。「有時連吃飯都沒有時間。有客戶為了爭取你在午飯時間幫他看風水,會特地開車前來接你到目的地,細心到為你買午餐在車上吃,再付雙倍價錢,完成後送你到下一個客戶那裏。錢不斷湧來,擋也擋不住。」
人總在身處低谷時尋求信仰的幫助,我們所聽到的見證大都是因為遇到患病、困境、痛苦才會信主,國健笑言:「我都不知道為何我會在賺最多錢的時候信耶穌!」
國健並非從未聽聞過福音,事實上,真正全然信靠上帝之前,他已經決志了三次!「有位姊妹邀請我參加她教會的佈道會,當牧師作出呼召之時,因為覺得是姊妹的邀請,如果不出去決志就好像會丟她的面子,所以我第一時間衝了出去。第二年則拉著太太出去,第三年則拉著一家大小出去!」
然而,當姊妹向國健提出去教會的邀請,他卻是一口拒絕。「信耶穌即是代表我要將現在擁有的一切推倒重來,這是不可能的,那一刻我認為自己不會信耶穌。現在當我到教會講見證時,我都會向會眾講:『我曾經斬釘截鐵地說過,我不會信耶穌,但是我現在卻站在這裏講見證。』」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國健甘願放棄所有,跟隨上帝的腳步?
一場靜謐安息禮拜的感動
2008年,因為風水與殯葬禮儀息息相關,國健開始做風水師兼顧殯儀的工作。有天進行儀式之時,身旁一切的法事奏樂令他感到心煩氣躁,剛好同業在隔壁禮堂進行安息禮拜,因環境靜謐,他進去本只為找一個喘息的空間,豈料門就在他進入禮堂後關上。
基於尊重,他繼續留在禮堂聽牧師講道。經文「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參傳道書三章2、4節)為他帶來平安,更突然燃起了他心裏的一個念頭:「該是時候信耶穌了。」
興起信耶穌的念頭,源於他開始對自己的工作存疑。「有不少客戶後來跟我變成了朋友,但其實這一行的人大多說假話,不能對他人完全真誠。有回一對夫妻來找我,他們來向我詢問感情的問題,但我發現他們過得『精彩』,其實雙方都有外遇。然而他們是我的朋友,我卻不能說真話,這就讓我對工作開始產生懷疑。」
安息禮上的感動,讓埋藏在國健心裏的聖靈種子萌芽,讓他開始想真正認識基督信仰,更立刻行動,聯絡上當時邀請他到佈道會的姊妹,提出去教會的要求。姊妹接到電話時不禁訝異:「你是真的還是假的?」國健相當肯定自己的想法,姊妹便開始帶他到教會上慕道班。自那一晚起,國健開始對風水感到厭倦,暫停所有課程,也開始推掉風水的工作。
「因為我一直在做風水工作,突然轉向歸信耶穌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為免太太擔心,我早出晚歸,讓太太以為我每天都有工作做。但有天一位學生致電問妻子:『師傅怎麼了?為何不上課呢?』妻子隨即向我查問,我坦白跟她說:『沒什麼,我只是想信耶穌。』妻子竟然問我:『你患了絕症嗎?』」
當國健釋除妻子的疑慮後,由於本身家庭經濟並沒任何困難,加上夫婦倆對物質生活並沒有太大的追求,妻子便沒有理會國健信耶穌一事了。
協助關懷無家老人帶來轉變
國健開始懂得禱告後,便向上帝求問,到底自己放棄風水師的工作,又可以做什麼重新來過?上帝讓他心中有感動,要開一間基督教殯儀店,讓弟兄姊妹可以在當中參與事奉。但是眼前等待他的,卻是一個又一個關卡。
國健在西貢向教會租了一個物業,只須付市值三分之一的租金,但需簽訂三年合約。然而申請殮葬牌除了要食環署的批文外,也需經過業主立案法團及議局的審批,可是殮葬牌遲遲未批,讓他心裏不禁擔憂起來:「我轉向了另一位姊妹的教會,與牧者傾談,我希望得到一個確據,證明自己那時所聽到上帝的聲音並非是幻聽。牧者就告訴我:『最重要是過程當中,有否感受到上帝與你同在。』他隨即也為我申請牌照禱告,感謝主,翌日牌照便批出了。」
當牌照批出,裝修完成,「恩臨殯儀」終於在2009年成立。國健本以為可以打開門做生意之際,迎來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的難關,第一個現實是:零生意。可是,上帝給予國健在沒有生意之時,仍感受到一份平安,而在這段賦閒的日子,國健積極投入教會事奉,服事長者,陪他們看義診或是到政府部門申請服務。「事奉的經歷讓我看到人的需要並非以金錢來衡量,關心與愛才是最重要的。」國健的心境豁然開朗,也迎來第一宗生意—— 一宗免費的生意。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聯絡上國健,說有位年老的無家者離世了,但是因為沒有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連殮葬津貼也沒有,所以沒有金錢安葬,看看國健能否接下這單生意。「我想了十五分鐘,最後答應了。」
那次喪禮,國健沒有預料到竟然有六十多人出席逝者的喪禮,讓他感觸良多。「事後社工提出要湊回成本費8,500元給我,但我回絕了,因為我知道這宗生意是上帝安排給我去接受的。」之後國健再接了兩宗服務,而其中一位逝者的家屬,奉獻了一些金錢讓國健去幫忙有需要的人。「那筆錢剛好是不多不少的8,500元,完全彌補到那次的成本費。」
上帝加予國健的恩典是足夠的,也讓他感受到上帝時刻的同在。「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現在的國健依然與無家者協會進行合作,接手沒有經費安葬的個案,他會以奉獻去為他們籌措所需,餘下的就由公司支付。「若不是上帝的呼召及同在,靠著祂一步步帶領,我們也不會有幸處理司徒華先生的喪禮,自此打開了知名度,亦讓更多人認識我們公司,之後的路也變得平坦起來。今年我們更獲得社會福利署頒贈的『愛心商戶獎』。」
死亡看似如此靠近
有時眼見家屬希望逝者可以走得體面風光,但是殯儀館的花費要好幾萬元,國健也會建議家屬在教會舉辦安息禮。
「在殯儀館舉辦安息禮,其實最主要是為了瞻仰遺容,何不在教會舉辦安息禮,然後在儀式結束後再去醫院瞻仰遺容再到火葬場?這不但可以為家屬減輕開支,亦能讓奠儀用得其所,而非被大筆安葬的費用佔據。」
如果逝者在自己的母會舉辦安息禮,無疑令教會同工對家屬照顧得更全面,亦能藉著安息禮邀請未信者到教會。
國健會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分期付款,從24到60個月都能提供,這能為年輕的家屬減輕負擔。「若遇到清寒家庭,有人說,不如我們湊錢去幫忙逝者的孩子吧。但是我明白孩子在成長階段會自覺對人有所虧欠,甚至因而不敢再回教會。這些分期付款的方法,則能讓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支付,不會為他的心理帶來影響。」
國健時常與家屬接觸,面對種種的哀傷與痛苦,死亡看似是如此的靠近,然而他卻有另類領受。「家屬與逝者的關係深厚,會相當哀傷,有時不免質疑為何上帝要帶走他。我們就會跟他們解釋,逝者離開是比我們更好的,他們能在天國裏得著福份,上帝更挪去了他們的勞苦,而我們還要在地上努力過活。我們也會對家屬說:『上帝其實已經給予我們最好的了。你照顧他的過程是相當辛苦的,他的離開其實對雙方也是一種解脫,也是重生的開始。』」
眼見基層人士的需要,國健決定再踏出一步。「我們現在想開展一個社會企業,與教會合作推動『伙伴倡自強』計劃,目的是為不同人士開創更多殯儀業的職位。」
基於與無家者協會與基層人士的接觸,明白若學歷、體力不夠,會是他們尋找工作的攔阻,所以國健開辦一些如申請死亡證、在網上登記排火葬爐的職位,讓他們有機會賺錢。「我們願意培訓基層人士,去看看逝者家屬會否願意聘請他們,我們在當中並不會收取任何利益,只是擔任培訓的角色。」
國健由事業成就的高峰,為著上帝毅然離場,甘願放棄所有,為有需要的人士送贈暖意。因著上帝,他付出的勇氣是何其大,然而他也深知:「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馬太福音六章21節)
本文來自基督教論壇報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強盜得救 2

馬可福音:15:27-32這裡是說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祂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有古卷在此有〕〔這就應了經上的話說『祂被列在罪犯之中』〕從那裡經過的人辱罵祂、搖著頭說、咳、祢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祂、彼此說、祂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祂同釘的人也是譏誚祂。」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時,照我們所讀馬可福音:15:27-32的經文,有三班人譏誚祂。(一)行人,(二)祭司長和文士,(三)與祂同釘的強盜。他們倆在十字架上,看見、聽見許多人譏誚主耶穌,其中一位就也隨夥譏誚。他乃是一個沒有脊骨的人,他看見別人如何反基督,他並不知有什麼理由。他不過就是隨風轉舵,看見眾人都如此譏誚,他就也隨便加入團體。他自己對於基督,應當也是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過,他見大多數都已經反基督了,他也就人云亦云,盲從眾人謗瀆基督。反基督的人們應當沉淪,這是多人所想的。
但另一個強盜卻得救了。強盜得救了!罪犯得救了!處死者得救了!罪大惡極,而至於自己不能不承認者得救了!誰不能得救?誰不配得救?世上的罪人哪,這是福音!這是恩典!人所看為絕對沒有得救的可能的,神卻在祂的大恩中,拯救了他,叫他得著永生,得享樂園的福樂。你雖然是個大罪人,你雖自視為不堪得救,應當沉淪;但神已經斷定要向你施恩,叫你得著救恩。箴言:28:13:「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約翰一書: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你切不要錯誤,以為救恩是留給那些配得的人,若是這樣的人是不配得的。應當知道,照著事實說來,世上沒有一人是配得救恩的;照著神的憐憫說來,世上沒有一人是不配得救恩的。神若不施恩,照著我們的罪孽對待我們,就世上至善的聖賢都要滅亡;誰在神前不是一個罪人呢?神若肯施恩,就誰不能得著救恩呢?強盜都已得救了,就你自然也可以得救。人若謙卑,願意得著神恩,神都要施恩給他。因為神施恩給謙卑的人。

台灣宣教中心{社團法人全人生命教育研究協會}D.Min 陳元章牧師

信心面對環境和人生

誰說經濟不景氣,一定要苦哈哈過日子?
誰說環境不如意,一定要唉聲嘆氣、抱怨連連?
請看看這兩張照片,一定讓你刮目相看,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面對環境和人生。
儘管木瓜長在只有一包泥土的破袋裡,外面是一堆廢棄物,下面是水泥地;
儘管植物長在硬梆梆水泥地的縫中,似乎看不見任何泥土;
但是它們共同的特色是,長得非常茂盛,似乎不受環境的影響。為何呢?不知道。
我只知道創造它們的上帝親自照顧它們。既然神能照顧這些植物,難道不能照顧祂所創造的我們嗎?
先知耶利米說:「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利米書十七章7-8節)
耶穌更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
期待我們不要離開創造我們的神,並且真心信靠愛我們的耶穌,你必能在經濟不景氣中,締造經濟奇蹟;在不良的環境中,依靠神改變心境,帶來喜樂的生命。
祝福你,新的一天能滿得祝福,擁有快樂的心境,去影響你的環境,使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歡喜快樂。




                                                                                      分享於張牧師貼文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被許多人譽為現代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不過這些經卷從一開始便爭議重重。經過多年的辯論,現在我們得知其中包含了某些人類迄今所發現最古老的聖經典籍,但我們仍然不知道是出自何人底下。在本集節目中,考古學家鮑伯卡吉爾設法回答人類史上最引人入勝的一個問題。

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許多聲音,但我能聽的,唯有主耶穌


                                                                                                                                                                                                                                                                                                                                                                                                                                                                                                                                                                                                                                                                                                                                                                                                         這世界常提醒我們,要做個勇敢、獨立、堅強的人。我也希望在人面前表現得很堅強,但唯有主知道。
當所有人要求我“勇敢”的時候,唯有耶穌依然一如既往的對我行安慰。
當所有人都認為我應當"大有榮耀"的時候,唯有耶穌知道我的軟弱受不起這些來自世界的光環。
當所有人對我說“你該堅強”的時候,唯有耶穌輕聲告訴我說“孩子,不要怕,只要信。”
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許多聲音,但我能聽的,唯有主耶穌